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基于谱效关系和成分敲出技术对血红铆钉菇抗肝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辨识;同时对血红铆钉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进行网络药理学研究,预测其作用机制。方法:1、首先采用MTT法来考察血红铆钉菇不同极性部位对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筛选出最佳活性部位;2、采用HPLC-DAD建立不同产地血红铆钉菇的化学指纹图谱;结合各样品的抗肝癌活性,通过SIMCA软件进行偏最小二乘法分析(PLS),初步筛选出其中的活性成分;3、利用HPLC法敲出前期筛选的活性成分,并通过LC-ESI-MS/MS推测其可能的化学结构。采用MTT法评价其抗肝癌活性,进一步辨识血红铆钉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4、采用网络药理学的方法预测血红铆钉菇中主要活性成分的抗肝癌作用机制。结果:1、血红铆钉菇不同部位的对HepG2细胞的增殖均具有一定抑制作用,并且与药物作用浓度具有剂量依赖关系,同时二氯甲烷部位的IC50值明显低于其他给药组,说明了血红铆钉菇的发挥抗肝癌作用的主要活性成分集中在二氯甲烷层;2、不同产地血红铆钉菇二氯甲烷提取液对于肝癌HepG2细胞的抑制作用有较大的差异;当样品浓度改变时,对HepG2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的影响也有所不同。通过PLS的回归系数和VIP值筛选出峰1、3、5、13为血红铆钉菇中与抗肝癌活性正相关同时关联性较强的化合物。3、峰3(Acetic acid 2R-(4,8-dimethylnona-3,7-dienyl)-8-hydroxy-2-methyl-2Hchromen-6-yl ester)、5(麦角甾-7,22-二烯-5,6-环氧-3-醇)和13(麦角甾醇)的敲出成分均对HepG2细胞的增殖有抑制作用,与谱效关系结果一致,其中峰13抑制作用最强;但峰1(软脂酸-1-甘油脂)的敲出成分对HepG2细胞的增殖有促进作用。4、利用Pharm Mapper服务器预测麦角甾醇的靶点,共获得224个潜在靶标。在OncoDB.HCC数据库收集已经经过实验验证的肝癌相关基因,共获得378个相关基因。将麦角甾醇作用靶点与肝癌相关基因靶点进行映射比较,筛选出抗肝癌的可能潜在靶基因36个。将麦角甾醇作用于肝癌的靶点蛋白进行网络互作网分析发现,各靶点间存在大量的互作关系,而丝裂原活化蛋白激酶1(MAPK1),原癌基因酪氨酸蛋白激酶Src(SRC),半胱氨酸蛋白酶3(CASP3),热休克蛋白90α(HSP90AA1)、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是此网络中较为重要的蛋白靶点。其作用机制可能与E-cadherin signaling events、Alpha6Beta4Integrin、Nongenotropic Androgen signaling、ErbB receptor signaling network、TNF receptor signaling pathwadeng等通路有关。结论:本研究以谱效关系为基础,进一步采用成分敲出技术初步辨识了血红铆钉菇中的抗肝癌的主要活性成分;同时也初步阐明了血红铆钉菇中的主要活性成分之一麦角甾醇的抗肝癌作用机制,为血红铆钉菇药效物质基础及药品、食品开发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