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1)针对13岁-23岁青少年人群,调查该人群的常见7种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2)采用神经电生理研究手段,应用Go/NoGo这一反映冲动抑制功能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探讨冲动性青少年冲动抑制功能的神经机制。方法:研究1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自尊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应激反应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欲望指数问卷等心理社会量表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403名青少年进行测评,用SPSS16.0统计软件包和AMOS5.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研究2将被试按冲动量表得分划分,高于均数一个标准差为冲动高分组,低于均数一个标准差为冲动低分组,观察记录两组Go/NoGo任务所诱发的ERPs成份波幅、潜伏期、波形、脑地形图等,并进行t检验。结果:(1)研究1结果显示,青少年危险行为总检出率为12.2%,不同性别、年龄、家庭的青少年危险行为检出率及发生频度呈现出不同的特点。青少年危险行为总分与抑郁、焦虑、自尊、神经质、冲动、生活事件、非适应性应对显著正相关,与内在目标显著负相关;其中生活事件、内在目标、冲动、自尊依次进入危险行为回归方程。个体心理因素×应激分层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个体心理因素与生活事件应激的交互作用对危险行为的预测率R2的变化显著增加。(2)研究2冲动性青少年神经点生理研究结果显示,冲动高分组完成NoGo任务所诱发的P3成份波幅,在FZ、F3、F4、FC3、FC4点P3波幅显著低于低分组。冲动高分组与低分组相比其脑电活动变化有相似的脑区分布,但分布范围呈扩大的趋势,脑电活动增强,以NoGo任务中额区的变化为明显。结论:(1)危险行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不同性别、年龄、家庭青少年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特点。(2)危险行为的发生与人格、自尊、负性情绪、冲动性、生活事件、个人欲望及应激应对方式等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3)抑郁、焦虑、人格、非适应性应对方式等个体心理因素在没有应激作用时,发挥作用较弱,而一旦遭遇应激可能会增大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4)冲动性青少年可能存在额叶功能异常。研究1青少年危险行为特点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分析目的:针对13岁-23岁青少年人群,调查该人群的常见7种危险行为发生情况,并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探讨与青少年危险行为相关的心理社会影响因素,以及这些因素的相互作用规律。方法:采用青少年危险行为问卷、流调中心用抑郁量表、儿童青少年多维度焦虑量表、自尊问卷、大五人格问卷-神经质分量表、Barratt冲动量表、应激反应问卷、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欲望指数问卷等心理社会量表及自编一般情况调查表对1403名青少年进行测评,用SPSS 16.0统计软件包和AMOS5.0软件进行卡方检验、t检验、相关分析及回归分析等统计处理。结果:(1)青少年危险行为检出率:青少年危险行为总检出率为12.2%,按检出率由高到低排列依次为:违规行为,攻击或暴力行为,危险、破坏或非法行为,自伤行为,吸烟,酒精或药物使用,不安全性行为。危险行为总分、攻击或暴力行为、违规行为、危险破坏或非法行为,男生显著高于女生。青春前期的青少年危险行为总体检出率和攻击或暴力行为检出率显著高于青春后期的青少年。危险、破坏和非法行为检出率来自乡村的学生明显高于城市。不安全性行为、攻击和暴力行为检出率高收入家庭学生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危险行为总检出率、攻击或暴力行为、违规行为检出率独生子女显著高于非独生子女。(2)青少年危险行为发生频度:除自伤行为外,其他各类危险行为发生频度男生均高于女生。危险行为总分、酒精或药物使用、吸烟行为发生频度,青春前期的青少年显著低于青春后期的青少年。高收入家庭青少年攻击或暴力行为发生频度显著高于低收入家庭,而吸烟行为发生频度则显著低于低收入家庭。非独生子女危险破坏或非法行为、吸烟行为发生频度均显著高于独生子女。(3)青少年危险行为心理社会因素分析:青少年危险行为总分与抑郁、焦虑、自尊、神经质、冲动、生活事件、非适应性应对显著正相关,与内在目标显著负相关;其中生活事件、内在目标、冲动、自尊依次进入危险行为回归方程。个体心理因素×应激分层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与应激的交互作用对危险行为的预测率R2的变化显著增加。结论:(1)危险行为在青少年中普遍存在。不同性别、年龄、家庭青少年危险行为具有不同特点。(2)危险行为的发生与人格、自尊、负性情绪、冲动性、生活事件、个人欲望及应激应对方式等呈不同程度的显著相关。(3)抑郁、焦虑、人格、非适应性应对方式等个体心理因素在没有应激作用时,发挥作用较弱,而一旦遭遇应激可能会增大危险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研究2青少年危险行为部分神经机制研究目的:采用神经电生理研究手段,应用Go/NoGo这一反映冲动抑制功能的心理学实验范式,探讨冲动性青少年冲动抑制功能的神经机制。方法:将被试按冲动量表得分,高于均数一个标准差为冲动高分组,低于均数一个标准差为冲动低分组。观察记录两组Go/NoGo任务所诱发的ERPs成份波幅、潜伏期、波形、脑地形图等,并进行t检验。结果:(1)冲动高分组完成NoGo任务所诱发的P3成份波幅,在FZ、F3、F4、FC3、FC4点P3波幅显著低于低分组。(2)冲动高分组与低分组相比其脑电活动变化有相似的脑区分布,但分布范围呈扩大的趋势,脑电活动增强,以NoGo任务中额区的变化为明显。结论:(1)与冲动低分组相比,冲动性青少年完成相同的抑制反应需要更多的脑能量。(2)高冲动性青少年可能存在额叶功能异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