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医对酒的应用早有论述,有关血瘀证的病因、病机、辨治调护也有大量文献记载。中医学的血瘀证多相当于现代医学的血栓性疾病。本课题旨在探讨饮酒与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的关系,这对于正确指导饮酒以及预报、预防、治疗血栓性疾病有重要意义。 通过学习有关饮酒与血瘀证关系的文献并进行总结以及实施流行病学调查,就饮酒与血瘀证在内皮功能、纤溶活性、抗凝活性、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与血管腔形态诸方面的关系进行研究,分析饮酒所致人体阴阳气血的变化,探讨饮酒致血瘀形成的危险度及其内在规律,结果表明:饮酒与血栓性疾病发生呈现明显的剂量-效应关系(P<0.01。饮酒对红细胞压积(P<0.05)、纤维蛋白原(P<0.05)、血小板聚集率(P<0.05)、VWF(P<0.05)、蛋白C(P<0.05)、的影响有显著性作用,对AT-Ⅲ、D-二聚体、PAI未发现有显著作用。饮酒导致血瘀证(P<0.01)、重度血瘀证(P<0.05)、湿热证(P<0.01)、阴虚证(P<0.05)的概率与不饮酒相比有显著性差异;饮酒导致痰浊的概率与不饮酒相比无显著性差异。饮酒者中血瘀证人群与非血瘀证人群相比出现湿热(P<0.05)、痰浊的(P<0.05)概率有显著性差异,出现阴虚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重度血瘀证人群与轻度以下血瘀证人群相比出现阴虚(P<0.05)的概率有显著性差异,出现湿热、痰浊的概率无显著性差异。以上说明饮酒通过影响内皮功能、抗凝机制与血液流变学、血流动力学、血小板功能、对血栓性疾病(心肌梗死、脑梗塞)的发生起作用;饮酒可致血瘀、湿热、阴虚的病机变化,而且湿热、阴虚在血瘀证的形成中起一定作用。另外血瘀证患者伴痰浊者较多,本研究提示并非饮酒所致,可能是由于饮食、肥胖、吸烟、缺乏锻炼等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