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带一路”战略自2013年提出以来受到了国内外的广泛关注。美国媒体对该战略也进行了一系列报道。为了探究美国媒体如何建构“一带一路”战略,本文选取美国大报中“一带一路”的相关报道作为语料,对这些新闻语篇中评价资源进行全面分析。研究问题包括:一、美国大报中运用了哪些评价资源?建构了怎样的“一带一路”?二、美国大报对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持怎样的态度?背后隐含着怎样的意识形态?在批评话语分析的视角下,本文以马丁和怀特(2008)的评价理论作为分析工具。选取《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洛杉矶时报》和《华尔街日报》上的20篇新闻建成小型语料库,总词数达20609。通过对语料库中评价资源的详尽分析,研究发现如下。一、语料库中存在大量的评价资源,包括态度资源,介入资源和极差资源。具体而言,在态度系统中,判断资源的使用频率最高,其次是鉴赏资源,情感资源所占比重最小。在介入系统中,对话扩展多于对话收缩,承认、接纳及反对资源的使用频率最高。在极差系统中,语势资源远多于聚焦资源。二、负面态度资源多于正面态度资源。美国新闻报道者使用了诸多负面态度资源来建构中国以及“一带一路”战略,并且运用极差资源来加强消极评价的力度。此外,报道者还运用介入资源来降低自己对消极评价的介入程度。三、通过运用这些资源,美国大报歪曲中国的动机,强调其他国家的不满,并对“一带一路”的前景进行悲观预测。这种消极态度源于美国意识形态中一些盛行的观念,包括美国的历史使命感、中国威胁论,以及美国政治体制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