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谷氨酸棒杆菌合成的L-谷氨酸是最重要的生物发酵产品之一。本文以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 HD06为出发菌株,对其原生质体进行紫外诱变,筛选出了一株稳定高产的变异株。原生质体的最优制备条件为:将培养至8h的细胞添加1.5g/l甘氨酸和0.2U/l青霉素培养2h后,35℃下,2×10~4U/l溶菌酶作用8h脱壁。经平板计数,原生质体形成率可达97.93%,原生质体再生率为10.48%。用15W紫外灯在室温下照射,固定距离为25cm,照射时间45分钟,原生质体致死率可达98.2%。经产酸圈筛选和谷氨酸产物耐受筛选,获得一株谷氨酸高产菌株S4,该菌具有较高的遗传稳定性。摇床培养48h下进行平行实验的结果表明,谷氨酸产量达41.3g/l,较出发菌株提高35%,谷氨酸得率提高4%,菌体OD提高8.5%。通过单因素实验及响应面实验确定了突变株S4批式发酵过程的培养基需求,结果表明:批式发酵培养基组成为葡萄糖80g/l、尿素2.2g/l、磷酸盐3.6g/l、酵母粉3g/l。采用响应面分析法针对突变菌株S4的发酵培养基优化时,发现了尿素与磷酸盐浓度的交互作用不显著,磷酸盐浓度与酵母粉浓度交互作用极显著,尿素与酵母粉浓度间交互作用显著。通过监测流加发酵中尿素、磷酸盐浓度的变化,表明尿素的消耗主要发生在对数生长期内,约对应于0.95g尿素/g细胞干重。磷酸盐只是在发酵开始后24小时内有一定消耗,之后基本保持不变。流加发酵实验中细胞干重较批式发酵中有明显提高,在流加发酵中,初始培养基中保持发酵起始磷酸盐3.6g/l、酵母粉3g/l和尿素2.2g/l不变,但在流加开始后每流加10g葡萄糖,应相映流加0.15g酵母粉和0.1g尿素。随着初始葡萄糖浓度的升高,细胞的比生长速率不断下降。表明高的初始葡萄糖浓度对菌体生长的有一定抑制。这一方面解释了批次发酵中随着初始葡萄糖浓度的升高,谷氨酸生产强度却不断下降。也正由于存在底物抑制,导致单纯批式发酵较难得到高浓度的谷氨酸,而发酵液中产品浓度过低,将导致产品分离成本增加。为提高发酵液中最终产品浓度和生产强度,需采用底物流加的发酵工艺。在此基础上,设计了菌株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 S4的补料发酵工艺,在采用葡萄糖与营养成份耦合的流加策略的发酵体系中,可使菌体在较佳环境中得到生长,最终谷氨酸浓度和生产强度都最高。发酵过程中菌体干重可达2.52g/l,最终发酵液中谷氨酸浓度可达68.4g/l,生产强度为0.66g/lh,得率为0.62g/g葡萄糖。优于其它流加工艺下所得结果,相比葡萄糖脉冲流加结果,最终谷氨酸浓度和生产强度分别提高21.3%和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