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穷国办大教育是中国的现实国情,教育经费不足一直是制约中国教育发展的瓶颈。中部农村义务教育,更是由于中部自身的相对贫困和中央转移支付的“不支付”等原因,处于教育经费极度缺乏、教育发展步履维艰的尴尬境地。本文拟选取教育经费筹措这一视角,对1986年后历次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体制进行剖析,对同期教育发展状况进行描绘,以探讨中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以期对中部普九巩固提高有所借鉴。按对经费筹措体制影响深远的财税体制变迁这一外部标准,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简要概述“分灶吃饭”财税体制下,“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经费筹措体制的运行情况。也描绘了此体制下,中部普及五年小学教育的真实图景。第二部分分析分税制体制下,“三级办学、三级管理”经费筹措体制的运转情况。分税制后,虽然地方财力锐减、农民增收变缓和农民负担加重,但“三级办学、三级管理”体制仍未作相应调整。由此,导致中部普九过程中出现教育乱集资和大规模的“普九欠债”等问题。第三部分研究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县为主”新体制的运行情况。农村税费改革后,以农业税为主要税源的县乡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使县、乡级政府面临严重的财政危机。有鉴于此,中央适时把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的筹措责任由乡镇上收到县一级。但由于中部县级财政实力有限,中部普九巩固提高中又出现了公用经费严重短缺、学校危房改造资金无处筹集、普九负债难于消化等问题。结语部分,分析中部农村义务教育经费短缺的根本原因,在于政府对义务教育的公共投入严重不足、义务教育经费筹措主体的财权和事权不一致和中央财政对中部农村义务教育的支持不力。最后在国际比较的基础上,提出财政性经费应成为义务教育经费的绝对来源、各级政府合理分担义务教育经费、健全中央财政转移支付制度和逐步构建全国免费义务教育体系的政策建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