稻田甲烷好氧氧化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lyue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稻田是甲烷(CH4)重要的排放源之一,约占全球农业生态系统CH4排放量的30%。微生物介导的甲烷好氧氧化是控制稻田CH4排放的重要途径。目前大气中二氧化碳(CO2)浓度已经从工业革命前的280μL L-1急剧上升至413.93μL L-1。持续升高的CO2会通过生物和非生物因素(如土壤碳输入和无机氮含量等的改变)间接对甲烷氧化菌产生影响。然而目前国内外关于稻田甲烷氧化过程对大气CO2浓度升高的响应研究尚不充分。另外,大气CO2浓度是长时间缓慢增加的过程,并非短期内增高至某一浓度后固定不变。CO2浓度骤增处理引起生态系统的响应可能不同于自然条件下CO2浓度渐增的效应。本研究依托田间CO2浓度自动调控平台,以大气CO2浓度为对照(AC),设置CO2浓度渐增(Gradual increase,GI)和骤增(Abrupt increase,AI)处理。GI处理为在AC基础上,自2016年起每年增加40μL L-1 CO2,直至增幅达200μL L-1 CO2;AI处理为在背景浓度基础上,从2016年直接增加200μL L-1 CO2。采用泥浆培养试验、Illumina Mi Seq测序和定量PCR技术,从基因、群落、活性等多层次上对不同CO2浓度处理下连续两年(2019和2020年)水稻关键生育期(分蘖期,拔节期,扬花期和乳熟期)土壤中的甲烷氧化潜势及其功能微生物丰度和群落结构进行了系统研究。研究结果对预测未来气候变化下甲烷氧化在减缓气候变化中的作用,以及减少农业源温室气体的排放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2019年不同CO2浓度处理下稻田甲烷氧化潜势介于89.2和269.2 nmol g-1 h-1之间;2020年甲烷氧化潜势介于108.0和459.3 nmol g-1 h-1之间。AI和GI处理均显著促进了稻田甲烷氧化潜势的增加。与AC相比,GI使得2019年(CK+160μL L-1)和2020年(CK+200μL L-1)的稻田甲烷氧化潜势分别显著提高了36.4%和36.7%;AI使得两年(均为CK+200μL L-1)的甲烷氧化潜势分别显著提高了32.4%和43.8%。GI和AI对稻田甲烷氧化潜势的影响无显著差异,表明不同CO2升高方式对水稻植株和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虽存在一定差异,但这些差异不足以显著改变渐增和骤增对甲烷氧化潜势的影响。(2)2019年不同CO2浓度下稻田土壤中甲烷氧化菌pmo A基因丰度范围为4.47×10~5~8.59×10~6 copies g-1;2020年pmo A基因丰度范围为1.15×10~5~2.37×10~7 copies g-1。与AC相比,GI使得2019年和2020年的稻田甲烷氧化菌丰度分别显著提高了43.2%和32.5%;AI使得2019年甲烷氧化菌丰度提高了17.7%,但不显著,而2020年丰度显著提高了62.4%。在2019年,GI和AI处理下的甲烷氧化菌丰度存在显著差异,而2020年两个处理下的丰度不存在显著差异。此外,稻田甲烷氧化菌丰度与甲烷氧化潜势呈较好地正相关关系,且CO2浓度升高下两者的变化趋势较为一致,表明大气CO2升高促进了稻田甲烷氧化菌的生长,并增强了土壤甲烷氧化能力。(3)不同CO2浓度处理下稻田土壤中主要存在以下I型菌甲烷氧化菌属:Methylococcus、Methylosarcina、Methylomonas、Methylobacter和Methylocaldum;以及II型菌属:Methylocystis和Methylosinus。其中,Methylocystis是该稻田中的优势甲烷氧化菌属。AI处理显著改变了甲烷氧化菌的多样性,使其OTU数量和Shannon指数显著增加。大气CO2浓度升高还显著改变了甲烷氧化菌的群落组成:I型菌的相对丰度在CO2浓度升高条件下显著增加,但AI和GI处理下I型菌的相对丰度无显著差异。而CO2浓度升高使得II型菌的相对丰度有所下降,且GI处理下II型菌的相对丰度显著低于AI处理。(4)结合不同CO2处理下稻田土壤关键理化性质的变化特征发现,大气CO2浓度升高可能主要通过刺激水稻的生长发育,增强水稻的根系分泌物代谢、分蘖数和通气组织等改变土壤中CH4、O2浓度,以及无机氮水平等,从而对稻田甲烷氧化潜势及其功能微生物群落组成与丰度产生重要影响。
其他文献
小型水体(面积<1 km~2)数量众多,总面积占全球内陆水体总面积的40%以上。小型水体蒸发在大气的物质和能量收支及局地水循环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但在天气气候模式中却常常将其忽略,或依据大型水体的理论估算小型水体蒸发,这势必会引起误差。因此,准确观测小型水体蒸发量,并厘清其驱动机制,对于发展天气气候模型和改进水资源管理至关重要。本研究以安徽省全椒县一处养殖鱼塘为内陆小型水体的代表,采用涡度相关法观测
学位
黄瓜是我国设施栽培面积最大的蔬菜,受到高温高湿胁迫的影响,黄瓜生长过程中易发生植株徒长、花芽分化不良、化瓜严重等问题。本研究以“津优101”黄瓜为试材,开展人工环境控制试验。试验设计温度、空气相对湿度、持续时间三因素正交试验,昼温/夜温设置32℃/22℃、35/25℃、38℃/28℃和41℃/31℃四个水平;空气相对湿度设置(50±5)%、(70±5)%和(90±5)%三个水平,持续时间设置3、6
学位
环境空气颗粒物的源成分谱不仅可以反映颗粒物中的元素浓度及其污染程度,还可以为颗粒物的源解析提供必要的成分数据,是防治大气颗粒物污染的重要依据。开放源扬尘(包括道路扬尘、施工扬尘和土壤扬尘)是城市大气颗粒物最重要的贡献者之一,其携带的有毒金属等污染物对人类健康具有潜在威胁,因此不同种类的开放源颗粒物的化学成分、污染物来源和健康风险值得研究。本研究在中国东部重点城市南京共采集了多种典型的开放源扬尘,包
学位
为了探明褐飞虱虫源地的水稻物候期变化对中国华南、西南稻区褐飞虱年内首次迁入峰(简称首迁峰)的影响,更好地监测预警中国褐飞虱种群的早期迁入和为害,本文利用中国褐飞虱逐日灯诱数据,统计了2001-2019年中国华南和西南稻区历年褐飞虱最早、平均、最晚首迁峰的发生期,逆推了各首迁峰的迁飞轨迹和主要虫源区;结合同期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Moderate-resolution Imaging Spectror
学位
为了揭示东北地区作物籽粒品质对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响应,于2019年在中国科学院海伦农业生态试验站气候变化模拟平台开展大田试验。试验采用OTC裂区设计,主区设置对照a Ta CO2(温度为试验区正常气温,CO2浓度值为400μmol mol-1)、增温e Ta CO2(温度为试验区正常气温值+2℃,CO2浓度值为400μmol mol-1),温度和CO2浓度复合增加e Te CO2(温度为试
学位
贵州是暴雨洪涝灾害多发频发区,主要是由于降水异常偏多、强度过大以及贵州特殊地形下降水累积效应引发的,近年来随着极端天气气候事件的不断加剧,贵州局地暴雨引发的灾害程度逐年增加。暴雨灾害风险评估作为一项基础性研究工作,越来越受到政府及公众的重视,科学的评估贵州暴雨灾害风险,对政府科学决策暴雨灾害防御工作和公众科学避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利用1991-2020年贵州84气象站逐日降水数据,结合社会经
学位
水稻是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粮食作物,水稻物候发育的准确模拟对改善稻田管理、预防水稻气象灾害和保障我国粮食安全具有重要意义。ORYZA2000模型以积温学说为基础,即假设水稻完成某个物候发育阶段需要一定的有效热量(Effective Heat),然后通过累计逐日热效应判断何时完成发育阶段和模拟发育进程。然而,有效热量的计算依赖温度影响函数,该函数的定义和参数值的确定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模型的模拟精度。本研
学位
总初级生产力(Gross Primary Productivity,GPP)、蒸散(Evapotranspiration,ET)是碳水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分利用效率(Water Use Efficiency,WUE)将碳循环和水循环紧密结合,是评价碳水循环和植被用水状况的重要指标。GPP、ET和WUE的变化特征与影响因子存在明显的区域特征,对气候变化的响应也存在区域差异。淮河流域是我国重要的农业
学位
全球气候变化和人为的农业管理措施对农田土壤碳库产生了重要影响。增强农田的固碳能力,推动秸秆还田是推进实现农业双碳事业的重要途径。然而,关于增温和秸秆还田及其复合处理下的农田土壤碳平衡的响应研究中还缺乏对土壤碳平衡过程中各项的分析和定量估算。为此,本研究以2019年11月~2021年10月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实验站的原位观测数据,基于土壤呼吸及土壤温湿度、作物叶片SPAD和株高等潜在影响因素,研
学位
背景大气远离局地排放源,其污染主要来自区域污染输送,能够有效地揭示采样点所在大区域范围内的人类活动对大气成分的影响。对我国背景大气已有的研究缺乏对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及其有机组分的组成特征、浓度和来源解析方面相关的研究报道。本研究选取了5个由中国气象局建成的区域大气本底站:龙凤山、上甸子、瓦里关、金沙和临安进行同步观测,提供了不同区域背景大气中碳质气溶胶和有机化合物浓度和组成特征等相关数据,并对碳质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