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分析不同孕周发生的胎膜早破(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 PROM)及其潜伏期(latency period,LP)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探讨临床最佳干预时机。方法:对2009年1月1日至2012年6月30日在我院分娩的1594例(28~41+6周)单胎头位且无其他并发症的PROM病例及其新生儿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发生PROM的孕周分为4个组:(1)孕28-31+6周,(2)孕32-33+6周,(3)孕34-36+6周,(4)孕37~41+6周。根据潜伏期不同,每个孕周段进一步分为两个组:第(1)组和第(2)组以潜伏期72小时为界,进一步划分为干预组(夕2小时)和对照组(>72小时),第(3)组以12小时为界,划分为干预组(≤12小时)和对照组(>12小时),第(4)组以6小时为界,划分为干预组(≤6小时)和对照组(>6小时)。分别分析各组PROM不同潜伏期与妊娠结局的关系。结果:孕28-31+6周组潜伏期在72小时以内的早产儿死亡(neonatal mortality)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bronchopulmonary dysplasia,BPD)显著高于潜伏期72小时以后者,但潜伏期在72小时以上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却高于72小时以内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62,p<0.05)。孕32-33+6周组潜伏期在72小时之内者与潜伏期在72小时之后的PROM母儿主要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4-36+6周组潜伏期在12小时之内者与潜伏期在12小时之后者的母儿主要妊娠结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孕37~41+6周组潜伏期在6小时以上者的产前发热率(antepartum fever),产褥病率(puerperal morbidity),剖宫产率(cesarean section)及新生儿的早期细菌感染率(earlyonset neonatal infection),显著高于潜伏期在6小时以内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孕28~31+6周未足月胎膜早破(preterm premature rupture of the membranes, PPROM)应采取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和抑制宫缩处理,尽可能延长潜伏期72小时以上,可显著降低早产儿死亡率和支气管肺发育不良的发生率且不增加母儿感染率:对32-33+6周PPROM应采取促胎肺成熟,预防感染及抑制宫缩适当延长孕龄至34周后引产终止妊娠;对孕34-36+6周PPROM建议12小时内引产终止妊娠;对孕37-41+6周足月PROM者建议在破膜6h内引产终止妊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