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晚明,是社会政治“天崩地坼”的时期,也是文化艺术蓬勃大盛的时代。就绘画而言,此时名家辈出,画派林立,一时蔚为大观。晚明的江南,经济文化繁荣,艺术市场发达,诚为各地文人墨客向往之地。生于贵州的杨龙友,即正在此时奉母移家,迁居金陵。杨龙友(1596-1646),名文骢,号山子,别署伯子,贵州贵阳人。万历四十六年(1618),龙友乡试中举。龙友至南京后不久,复社组建,龙友加入,成为早期社员,与复社领袖张溥及后称“复社四公子”中的陈子龙、吴应箕等交好。在江南,与董其昌、陈继儒、倪元璐、李日华等名士过从甚密。龙友诗文有《洵美堂集》《山水移》《台宕日记》等,时人夏云鼎编《崇祯八大家诗选》,龙友与董其昌、陈继儒、王思任等人一同入选。清人莫友芝认为其诗“骨挺劲岸异,已有不可一世之概”,又赞其人品气节云:“先生值遗明残局,犹螳臂搘撑,妄思恢复,膏斧钺而不回,其志节至今侹侹有生气!”晚明士人多好旅游,“手中一杖,足下千峰”,山川胜景,一收于胸。尤其对于画家,除旅游本身的赏景怡情,陶性涤心,更兼对景写生,丘壑营造之便。故龙友甫至江南,便游历多方,登临观览,模山貌水,师法造化。他曾说:“余生长万山中,而家大人又癖嗜山水,故名山大川,往往性情相习,亦往往机缘相凑,所谓得之习惯,亦根之胎骨也。”游览过的江南美景,都画在他的作品中,这在模拟成风的晚明画坛是风格突出的,近人俞剑华的《中国绘画史》便把龙友列为明代千余山水画家中的写景派十余人之一,足可显其成就与地位。本文从杨龙友的家世、生平与交游入手,梳理其与文人艺术圈的关系,考察晚明艺术文化与杨龙友的书画生活,进而探析杨龙友书画艺术的技法师承与风格特色以及题画诗的艺术境界。通过对杨龙友进行个案研究,在考察晚明绘画的风格嬗变与语言转向的同时,并希藉此窥探晚明社会文化生态与文人艺术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