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研究对长白山林区五种不同森林类型(原始林、红松人工林、红松针阔混交林、白桦次生林、樟子松人工林)的植被物种多样性进行调查,并人工培养不同森林类型土壤,测定培养状态和自然状态下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生物量,以及不同森林类型土壤在两种环境状态下的的养分指标。研究不同森林类型地上植物多样性与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关系;土壤理化性质(包括C、N、P和pH)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和生物量的影响,并得到以下结论:1.各森林类型的物种数量以白桦次生林最大,达到91种;樟子松人工林的物种最少,只有18种;天然林(白桦次生林、红松针阔混交林和原始林)整体上多样性指数高于人工林(樟子松人工林和红松人工林),特别是天然林型的乔木层,其多样性指数远大于人工林;2.自然状态下TPLFAs和五种林型的物种数呈正相关,与香农-威纳指数、辛普森指数和皮尔洛指数也分别呈正相关,但是不显著,说明自然状态下植物多样性是影响微生物特征脂肪酸生物量的因素之一;3.培养状态下细菌的比例高于自然状态下细菌的比例,自然状态下的真菌/细菌高于培养状态下的,培养环境中饱和脂肪酸与单不饱和脂肪酸摩尔百分比的比值远高于自然状态下的。说明真菌在自然状态下生存得更好,在环境营养压力较大的培养环境中,细菌群落的抗逆能力要强于真菌群落;在环境营养压力较小的自然环境中,真菌群落的增长能力要强于细菌群落的增长能力;4.自然状态下放线菌特征脂肪酸10Me18:0比例与土壤TN和OC影响呈显著负相关,其变化影响不同森林群落中微生物结构的变化;18:1ω7c比例的变化会改变细菌种群在整个微生物群落中的比例,从而改变整个微生物群落的结构;5.植物多样性较高的自然森林类型在切断外界养分供给时,其微生物群落特征脂肪酸随时间变化主要是受到氮源变化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