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三江平原为我国最大的淡水沼泽湿地集中分布区。由于大面积开荒和气候变化的影响,水位不断下降,三江平原湿地面积不断萎缩,残存湿地景观出现破碎化。根据三江平原植物群落演替与水分关系的变化,可以预见,三江平原水位下降等环境条件的改变将影响生物多样性以及群落的演替和更新,进而影响到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如优势种小叶章草地在不断退化,植被恢复极为必要。鉴于植物种子的萌发和幼苗建成在植被恢复中具有重要意义,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植被群落的演替的方向,因此,本研究以三江平原主要优势植物小叶章(Deyeuxia angustifolia)和伴生植物芦苇(Phragmites communis)为对象,通过一系列试验阐明小叶章和芦苇种子萌发以及幼苗生长对环境因子的响应,揭示两种湿地植物分布格局形成和维持的机理,结果表明:在试验设置的光照(0、2500 lx)、温度范围(7-38℃)和一致的饱和水分条件下,小叶章和芦苇种子均可以萌发。光照和黑暗处理的小叶章种子萌芽率差异不显著,而芦苇种子萌芽率差异显著,表明小叶章为非光敏性植物,芦苇为光敏性植物。小叶章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广,为10-35℃,适宜温度为20-30℃,芦苇种子萌发的温度范围窄,为20-35℃,适宜温度为20℃。此外,在同一光照和温度处理下,小叶章种子的萌芽率始终高于芦苇种子的萌芽率,表明小叶章种子比芦苇种子具有更强的萌发优势。模拟不同基质和埋藏深度对小叶章和芦苇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小叶章种子在1、2、4mm沙和1、2mm泥埋藏下均能够萌发,芦苇种子在1、2、4mm沙和1mm泥埋藏下能够萌发,2mm泥埋藏下不能萌发。在同一基质下,小叶章和芦苇种子开始萌发的时间随着埋藏深度的加深不断推迟,且萌芽率显著减小;在同一埋藏深度下,小叶章和芦苇在沙埋藏下的萌芽率大于泥埋藏的。此外,水位的增加明显抑制了小叶章和芦苇种子的萌发。小叶章种子在试验设置的两种氧气浓度(21%、7%)下均可以萌发,而芦苇种子在低氧浓度下不能萌发,低氧明显抑制了两种湿地植物种子的萌发。因此,小叶章和芦苇种子萌发明显受到土壤环境的影响,而芦苇种子萌发对土壤环境比小叶章种子更为敏感,这也是两种植物在自然条件下种子萌芽率低,以及小叶章比芦苇分布广的重要原因之一。小叶章和芦苇幼苗的存活和生长明显受到光照的影响。在100 lx—1000 lx光照强度范围内,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两种植物幼苗死亡的时间均逐渐推迟,死亡率不断降低。在同一光照下,小叶章幼苗的死亡率明显低于芦苇幼苗,表明小叶章幼苗承受弱光胁迫的能力比芦苇强,这也是小叶章分布比芦苇广的重要原因。小叶章和芦苇幼苗生物量的累积和分配模式明显受到光照的影响,根、茎、叶的生物量、总生物量、生长速率和净同化速率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而小叶章和芦苇幼苗叶片的结构参数(叶生物量比、比叶面积、叶面积比)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均明显减小,表明,两种植物在弱光胁迫下的生存策略是通过使叶片变薄,增大相对光合叶面积,从而增加对光合器官的投入来适应弱光环境。小叶章和芦苇幼苗的无性繁殖和生长明显受到光照和水位的影响,光照促进了幼苗的分蘖,而水位抑制幼苗的分蘖。在同一水位下,根、茎、叶的生物量与总生物量、叶片数目、生长速率、幼苗高度、伸长速率均随着光照强度的升高明显增大,表明光照有利于小叶章和芦苇各组织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积累,也有利于幼苗茎秆的伸长。在同一光照下,小叶章幼苗各组织生物量、总生物量、幼苗高度等生长指标在两种水位处理下差异不显著,表明小叶章幼苗生长不受水位的影响:而水位明显抑制了芦苇幼苗生物量的累积和茎杆的伸长。可见,小叶章和芦苇幼苗生长对水位表现出不同的响应模式。小叶章对模拟不同环境的生态适应性明显强于芦苇,这也是前者能成为三江平原沼泽湿地主要优势植物,而后者只能成为伴生种的主要原因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