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纳米技术的发展及疾病生物标志物、相关配体的研究进展使得智能的、靶向药物传递变为可能,极大地促进了癌症及基因治疗的研究。脂质体、高分子纳米颗粒等几种纳米药物传递系统已经被批准进行临床应用,但这些系统的临床作用还不是特别显著。继续研究开发新型的、具有生物兼容性的、多功能的纳米药物传递载体对纳米技术在药物传递上的应用至关重要。DNA是天然存在的遗传物质,DNA纳米结构本身先天具有精确的自组装、可控的设计、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无毒性等特点,并且可将药物、荧光分子、mi RNA、si RNA等小分子物质定点修饰在纳米结构上,为在今后的的生物医学等方面成为药物传递纳米载体提供了可能。方法:1、构建Cy3和Cy5双荧光标记的6-helix DNA纳米管,设计4条延伸链与micro RNA-21完全互补配对,来控制纳米管的打开。将DNA纳米结构与人体黑色素瘤细胞进行培养,在不同时间点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显微镜对DNA纳米结构在细胞中的位置及Cy5荧光强度的变化进行观察。2、构建自生荧光6-helix DNA纳米管,将有机荧光分子DFHBI-AE通过偶联剂连接到纳米管内,使用G-四链体、DNA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与荧光分子化学键之间的作用力将荧光固定。在缓冲溶液中,应用荧光分光光度计对纳米管闭合和打开时的荧光强度进行测定。3、将特定设计合成好的四面体-肽、四面体-肽-CpG(I)、四面体-肽-CpG(II)肌肉注射到小鼠体内,在不同时间段对小鼠进行眼内眦取血,使用酶标仪运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IL-6的浓度。结果:1、3小时,细胞内出现Cy3绿色荧光;6小时,Cy3荧光逐渐增多,开始出现Cy5红色荧光;7-9小时,Cy3荧光强度无明显变化,Cy5红色荧光范围逐渐增多;10小时,红色和绿色荧光范围亮度相近。2、使用SMCC为偶联剂连接荧光分子,2BLY G-四链体固定时,激发波长350 nm 荧光强度800 a.u左右,纳米管打开,相同激发波长下,荧光强度300 a.u左右。3、相应四面体-肽、四面体-肽-CpG(I)、四面体-肽-CpG(II)四面体结构产生的IL-6的浓度依次为9.238 pg/m L、17.150 pg/m L、18.865 pg/m L。结论:1、构建的6个双螺旋DNA双荧光纳米管,可以进入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并可识别人体黑色素瘤细胞内的mi RNA-21逐渐打开,Cy5荧光恢复,可作为药物靶向传递载体,并可以缓释的控制药物的释放。2、通过纳米管打开和闭合,G-四链体,双螺旋结构以及碱基与荧光间的相互作用力对有机荧光分子的固定,控制有机荧光分子荧光的产生。3、四面体为载体连接Melan-A抗原肽和不同数目的CpG,注射进C57小鼠体内,对其血清进行细胞因子测定,实验证明CpG增强了Melan-A抗原肽的免疫作用,并且CpG个数越多增强效果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