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大型浅水湖泊-太湖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实地观测采集和实验室观测研究等方法,系统分析了太湖水体CDOM的吸收特性、时空分布、来源(藻降解和河流输入)和去除(光化学降解),对比分析了四种CDOM光谱吸收模型,得出了最优模型,并运用三维荧光光谱方法对河口区和开敞区CDOM浓度及来源进行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使用2008年2月、5月、8月、11月的太湖采样数据,分析研究太湖CDOM的时空分布和吸收特性。太湖CDOM浓度及其吸收特性存在着明显的空间差异,α(355)最大值出现在竺山湾和入湖河口,其次是梅梁湾内各点,最低值一般在水质比较好的水草区东太湖和胥口湾,而大太湖和南部湖区各点值则介于东太湖和梅梁湾之间。叶绿素a浓度最大值均出现在梅梁湾内,而最低值则都出现在东太湖和胥口湾,四个季度的α(355)与叶绿素a浓度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夏季,浮游植物死亡降解的产物是水体中CDOM的不可忽视的来源。四个季度的S值存在着显著性差异。2、利用指数函数、幂函数等4种模型对太湖2006-2007年50个站点250个样本的CDOM光谱吸收系数进行拟合,发现其他3种模型都比传统的取自然对数进行线性回归的模型拟合效果好。统计检验显示,幂函数模型的光谱拟合效果最好,平均决定系数为0.9990,大于其他3中模型,而平均相对误差、均方根误差则小于其他3种模型。利用幂函数模型计算得到,在280-500nm光谱范围内,CDOM光谱吸收斜率均值为6.66±0.40 nm-1,变异系数6.08%,其频率基本上遵循正态分布。太湖CDOM光谱吸收斜率值在空间分布上,梅梁湾显著小于大太湖开阔水域(P<0.001);时间分布上,最大值出现在春季,最小值在秋季,夏季值小于冬季值。CDOM光谱吸收斜率与吸收系数呈显著负相关,相关性随波长增加而增强。3、河流输入和夏季藻降解释放是太湖CDOM重要外源和内源来源。枯水期从河流往河口及湖泊开敞水域CDOM吸收系数变化不大,反映河流输入影响较小,丰水期从河流往河口再往湖泊开敞水域CDOM吸收系数逐渐降低,体现河流输入对湖泊水体CDOM的重要外源贡献。实验研究显示,在黑暗避光条件下蓝藻死亡降解会释放大量CDOM,伴随着叶绿素a浓度及浮游植物吸收系数降低,CDOM吸收系数以及溶解性氮、磷显著增加,呈显显著的负相关。夏季光化学降解是CDOM消除的主要途径,在太湖岸边进行的CDOM自然光照射实验显示,当CDOM暴露在自然太阳光下数天后,CDOM吸收系数会有显著下降。4、应用吸收和三维荧光光谱对2007年夏季太湖入湖河口和大太湖开敞区有色可溶性有机物(CDOM)浓度及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河口区CDOM吸收α(355)明显大于开敞区,存在显著空间差异(p<0.001),最大值出现在大浦河口和竺山湾漕桥河口附近,最小值出现在东太湖口和胥口湾。α(355)与DOC、COD浓度存在显著正相关。所有样品一般都含有4个明显的荧光峰,包括1个可见光区的类腐殖质荧光C峰,1个紫外光区的类腐殖酸荧光A峰,2个类蛋白荧光B峰和D峰。河口区外源输入的类腐殖质荧光非常强,而开敞区浮游植物降解的类蛋白荧光较强。在河口区B、C峰的比值r(B/C)小于1,均值为0.62±0.14、在开敞区r(B/C)除12#是0.92,其他值均大于1,均值为1.12±1:0.13,r(B/C)可以作为区分CDOM来源的重要参数。CDOM吸收α(355)与类腐殖质荧光C峰、A峰均存在极显著的正相关,而与类蛋白荧光相关性则明显下降,与D峰存在显著正相关,与B峰没有显著相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