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西藏位于我国西南边陲,地处青藏高原,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有“世界屋脊”之称。在120万平方公里的辽阔土地上居住有藏、回、门巴、汉等多民族人口,共320万左右,其中85%以上为农牧区人口。由于受自然地理环境的制约、教育投入不足及主观能动性的综合影响,西藏经济发展水平还落后于全国平均水平。加快西藏地区的经济社会健康发展,切实实现民族地区和谐稳定的重任刻不容缓。1986年为我国公认的扶贫元年,此后我国开展了系列扶贫开发举措。2013年习近平总书记在湖南考察时,首次提出了要遵循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战略思想,并以云南省扶贫开发为例,强调要坚决打好扶贫开发攻坚战,加速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西藏积极响应中央号召,开展精准扶贫大工程。西藏2016年全区建档立卡“回头看”核查核实录入到扶贫开发建档立卡信息系统的共有59万农牧区贫困人口,5467个贫困村(居),74个贫困县(区),按照十三五的规划,我们要在2020年实现现行标准下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的目标。这就需要建立系统科学的贫困退出机制,把握好精准扶贫“最后一公里”。本研究在深入了解西藏精准扶贫相关政策的基础上,重点探讨其贫困人口、贫困村(居)和贫困县(区)的退出问题。本研究从与贫困退出有关的相关概念着手,涉及到贫困、精准扶贫和贫困退出机制等,设定资源的稀缺性原理、激励原理、路径依赖和动态管理原理为该行文理论基础。从西藏精准扶贫的有力举措过渡到贫困退出的政策介绍与分析。西藏作为全国唯一省级集中连片特困地区,贫困面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发生率高、扶贫攻坚成本大。根据中央决策部署,自治区建立完善了“五位一体”的扶贫模式,扎实推进精准扶贫和攻坚脱贫大工程,探索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西藏特点的精准扶贫路子,并且在十三五开局之年取得了很好的成绩。同时我们也要辩证看待扶贫过程,警惕期间的诸多问题。笔者通过实地调研发现了比如退出困难的“拖延症”、退出程序透明度低、返贫现象频发等问题。为了解决和减少这些问题,我们就要在坚持维护西藏民族团结政治稳定和保护生态的前提下,建立和完善精准扶贫大数据库平台、健全组织保障、重视扶贫人才队伍建设、加强政策宣传、形成正向引导与激励、鼓励群众参与与监督、合理划拨资金,落实科学退出,最终促进西藏实现精准扶贫稳定脱贫,真正做到真扶贫、扶真贫、真脱贫、脱真贫,力争到2020年,与全国人民一道共同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