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安史之乱是唐王朝由盛转衰重要的转折点,这场空前的政治、军事动乱与唐代文学有着十分紧密的联系。就中唐诗歌而言,其中就有不少反映安史之乱的内容。具体来说,有对苦难的记录、对救国的肯定、对罪恶的揭露、对历史的总结等多方面的内容。本文第一章首先梳理历史事实,包括安史之乱前后的历史背景、安史之乱的历史过程及其历史影响。安史之乱作为盛唐和中唐的自然分水岭,我们需要知道它是如何在盛世中酝酿,然后又如何摧毁了这个盛世,留下了怎样的历史影响,并为中唐社会带来什么样的隐患和问题。此外,安史之乱作为一个长达八年之久的历史事件,其史实本身也需要一定的梳理和说明,这也为对照诗歌中的史实记述提供了方便。第二、三、四、五章以中唐的时间顺序为纲,以诗人为主,分析中唐大历、贞元及元和三个时期不同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的书写情况。大历时期诗人众多,可将其分为地方官诗人和京城诗人两个阵营,分别对应第二、三章之内容。大致来说,地方官诗人由于其丰富的游宦经历和基层体验,对安史之乱多作广泛而深入的记录和书写,内容丰富,情感动人;京城诗人在一些偶然游历和酬唱送别之作中也多提及安史之乱,多富个性色彩,颇具中唐凄婉之风。贞元诗人则具有过渡性特点,其诗歌既有历史纪实,又注重治乱反思。元和诗人距离安史之乱较远,由于亲身经历的缺乏和历史信息的沉淀,他们一方面从耳闻和史书中汲取材料,一方面在其诗歌中多体现出对历史进行理性的思考和总结,对统治者说明盛衰治乱之理。且常与中唐时期如藩镇叛乱等新的历史事件相结合,展现出元和时期的不同风貌。总的来说,大历诗人的书写注重史实和自我,元和诗人注重时代和反思,贞元诗人则兼而有之。第六章改变前四章以时间、诗人为纲的叙述模式,选取安史之乱中极具代表性的战役——睢阳之战和洛阳争战为对象,汇集不同时期、不同诗人对它们进行书写的诗歌,分析其中所蕴含的历史信息和诗人的情感态度。由此可以探索安史之乱的焦点事件与文学之间的紧密联系。由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中唐诗人对于安史之乱的书写是中唐诗歌的战乱写实和现实主义创作的重要部分,这些诗歌有着宝贵的历史和文学价值。这与中唐时期的文学运动如古文运动、新乐府运动也有一定的联系,应该给予足够的重视和应有的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