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发酵豆粕使用效果上明显优于豆粕,已经得到饲料行业一定程度的认可,但其在干燥过程中存在成本高、营养成分流失、微生物及活性成分失效等问题[1.2]。而湿发酵豆粕无须干燥过程,不仅省成本,也能避免营养成分流失,更能保证有益菌群的活性,具有十分明显的效果和优势,因此探索湿发酵豆粕在饲料中的使用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目的就是研究湿发酵豆粕对断奶仔猪,生长育肥前期和后期猪在采食量、生长性能、肠道健康等方面的影响,从客观评价湿发酵豆粕与现行饲料行业常用的玉米豆粕型饲料在育肥猪上使用效果的差异,从而评价湿发酵豆粕的市场应用价值。本研究采用单因子设计,选用健康PIC断奶仔猪(7.0±0.5)kg,生长前期(25.0±1.0)kg,生长后期(75.0±2.5)kg各30头,随机分成A组(湿发酵豆粕)、B组(干发酵豆粕)和C组(玉米-豆粕型基础饲粮)3个处理组,每个处理10个重复,每个重复1头猪。以玉米-豆粕型饲粮为基础饲粮,A组湿发酵豆粕(10.0%)中的粗蛋白和B组干发酵豆粕(10.0%)中的粗蛋白分别替代基础饲粮中粗蛋白质含量的30%构成A组和B组试验饲粮。试验期30天,试验期间记录每组实验猪的采食量,试验结束后对所有实验猪进行称重,每个处理随机选3头猪屠宰,收集胃内容物测定胃的pH,截取12cm左右的十二指肠考察用于病理分析肠绒毛的长度,隐窝的深度。结果表明:断奶仔猪A、B组的平均日增重(ADG:Average Daily Gain)均极显著优于C组(P<0.01),同时,A组显著高于B组(P<0.05)。日均采食量(ADFI:Average Daily Feed Intake)上A组也极显著高于C组(P<0.01),同时,A组显著高于B组(P<0.05)、B组显著高于C组(P<0.05)。料肉比(G/F:Gain/Feed)表明,A组极显著低于C组(P<0.01),B组也显著低于C组(P<0.05)。A组胃内食糜pH显著低C组(P<0.01)和B组(P<0.05),B组也显著低于C组(P<0.05)。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A组、B组绒毛高度均明显优于C组(P<0.01),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1)。A组、B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显著高于C组(P<0.01)。育肥前期试验猪ADG数据上A、B组极显著优于C组(P<0.01),同时,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DFI数据上A、B组极显著高于C组(P<0.01)。G/F显示,A组最低,C组最高。A组胃内食糜pH显著低C组(P<0.01)和B组(P<0.05),B组也显著低于C组(P<0.05)。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A组、B组绒毛高度均极显著优于C组(P<0.01),隐窝深度均极显著低于C组(P<0.01),A组、B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显著高于C组(P<0.01),同时,A组在绒毛高度,隐窝浓度及二者比值上显著优于B组(P<0.05)。育肥后期试验猪的ADG上A组极显著优于C组(P<0.01),同时,A组显著高于B组(P<0.05)。ADFI上A组极显著高于C组(P<0.01),A组也显著高于B组(P<0.05)。A组胃内食糜pH显著低C组(P<0.05)。病理HE染色结果显示,A组绒毛高度均明显优于C组(P<0.05),隐窝深度均显著低于C组(P<0.05),绒毛高度/隐窝深度值均显著高于C组(P<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