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中国的货币政策体现出明显的反周期性特征,但也存在不少值得研究的问题。本文在经济活动的复杂性、不确定性大大增加的背景下,系统地研究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调控的相关理论和实践问题,探讨如何做好货币政策反经济周期的动态调控和优化,以实现经济的平稳发展。本文在整理归纳国内外学者关于反周期调控和反周期货币政策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首先探讨中国经济周期问题的形成机制和变化趋势,探讨货币政策对经济周期形成机制的影响。然后,分析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体系的顺周期性对经济周期波动的放大作用,阐释货币政策反周期调控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问题。在此基础上,分析构建了反周期货币政策的基本架构。在这个架构下,本文通过构建力图使产出缺口和通货膨胀波动最小化的二次损失函数模型分析反周期货币政策调控手段。然后基于状态空问模型,分析了中国货币政策乘数及其方差的变化,用以确定反周期货币政策的调控时机和力度,并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分析了各种货币政策工具与货币政策最终目标的动态关系。最后,本文提出了完善中国反周期货币政策操作的若干建议。通过研究得出以下主要结论:(1)实证结果表明,金融体系具有顺周期性;金融加速器效应、金融体系顺周期性会扩大经济周期性的波动程度;货币政策具有反周期性,货币政策有进行反经济周期操作的必要性和可行性。(2)在反周期货币政策工具中,存款准备金制度的主动性、时效性和信号功能都比较好,政策效果较大;再贴现政策的时效性和信号功能较好,但主动性较差;公开市场操作主动性、时效性、可操作性较强,但信号功能较弱。(3)实证结论表明,中国的反周期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正逐步增强,但还有待进一步提高。(4)实证研究表明,货币政策的效果存在非对称性,紧缩性货币政策对GDP、CPI影响比扩张性货币政策更显著。(5)实证结果表明,资产价格可以作为经济运行先行指标。(6)实证研究显示,在实行严格通货膨胀目标制的情况下,反周期货币政策比既考虑通货膨胀、又考虑产出缺口时更有效;通货膨胀目标制是我国未来的选择。(7)实证结果表明,可以根据货币政策乘数方差的变化及其在经济运行中收集到的反馈信息对经济运行状况进行动态调控。(8)在治理通货膨胀方面,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和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总体作用效果差别不大;但在拉动经济增长方面,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的作用效果明显优于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9)数量型货币政策工具能在短期内对经济产生影响,但长期效果不明显;价格型货币政策工具发挥作用存在一定的时滞,但在长期内能对产出和通货膨胀产生明显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