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耕地资源开发利用的广度和深度不断扩展,耕地的生产效率和生产规模逐步提高。与此同时,耕地利用过程中由农用品投入、灌溉、农业机械等能源的使用而导致的碳排放量也飞速增长,随之带来了诸如农业中心北移、耕地生产力受损等危害。东北地区是我国八大经济区中的产粮大区,其由耕地利用造成的碳排放问题更应该得到重视。基于此,本研究以东北地区为研究区,以低碳经济和可持续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运用生命周期法确定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边界,结合相关学者研究成果确定耕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核算方法,由此进行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量的核算。同时,在分析了核算结果的基础上,本研究通过相关性分析找出了耕地利用规模与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利用LMDI模型探讨了耕地利用碳排放的驱动因素。研究结果显示,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在1979-2015年之间呈上升的趋势,黑龙江碳排放总量最高,吉林次之,辽宁碳排放总量最低;在核算结果的基础上,通过相关性分析发现,东北地区耕地利用规模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驱动因素方面,土地生产率、农业人口、科技资金配置率和投入产出比对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增加起促进作用,科技投入强度、复种指数、人均耕地面积、碳排放强度均不同程度地抑制了东北地区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的增加;基于上述研究结果,本研究提出了增加农业科技人员数量、增大农作物播种面积、促进耕地适度规模经营以及提高农用品使用效率等对策,旨在提高耕地利用效率,减缓耕地利用碳排放量的不断增加。本研究的核算体系和核算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丰富了现有关于耕地利用碳排放核算的理论体系,探讨的耕地利用规模与碳排放之间关系的研究内容可以弥补现有相关研究中的空白之处,同时提出的研究对策对东北地区减少耕地利用碳排放量,发展低碳高效农业,推动农业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坚实的理论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