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训诂学是中国传统的研究词义的学科,它不但研究词义,也疏通句意,总结前人注疏,阐明典制文化等,这与典籍翻译有着密切联系。典籍翻译要遵循训诂的方法和原则,追根溯源,探求原文的字义、词义以及文化意蕴,以求准确、有效地传达原文信息。从某种意义上说,翻译本身就是对典籍做训诂。从训诂实践的形式来看,历代《孝经》注疏属于随文注释材料;从训诂的方法的来看,《孝经》注疏材料多采用据文证义的方法。《孝经》译本也应具有上述两种基本属性,意义解释以原文为根本依据,同时广参前人注疏,以文化传播和文化交流为导向,采取多种训诂形式,选择多样的训诂内容,提高译本的可读性和传播价值。以训诂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现有的七个《孝经》译本进行分析,特别是以理雅各的译本为主要研究对象,将《孝经》译本的训诂形式主要分为三类,即参考注疏文献论述,尾注式训诂,正文内训诂。从训诂内容来看,通过对理雅各和裨治文的译本进行分析,主要分为六大类,即字古义、句意、礼法、典章、习俗以及仕官制度等。通过分析得出,理雅各以其传教士的身份和严谨的态度,在《孝经》翻译中更加注重遵循训诂学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充分参考前人注疏和译本,并在正文翻译之后作了详细的注解,能够较好地传达《孝经》的思想和文化,其译本不仅在当时起到了传教以及传播中国文化的作用,而且在翻译界也—直占有重要的地位。训诂不仅对《孝经》翻译非常重要,对其他中国典籍的翻译也是如此。典籍翻译需要译者充分做好训诂工作,在翻译过程中遵循训诂的基本方法和原则。由此,在典籍外译的过程中才能更好地传达中华文化的精髓,展现民族文化特色,促进传统文化传播,提高中华文化软实力,加强对外文化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