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脊椎动物的力竭性运动(exhaustiveexercise)或爆发式运动(burst-typeexercise)是一种以无氧代谢为主的运动方式,会导致乳酸的大量累积和糖原的迅速消耗,多数相关研究将力竭性运动作为揭示机体无氧代谢机制的重要实验手段,并将乳酸作为反映机体无氧代谢能力的重要指标之一。本研究以广泛分布的肉食性经济鱼类鲇鱼(SilurusasotusLinnaeus)幼鱼为研究对象,于重庆师范大学进化生理与行为学实验室自净化循环控温水槽内(25±1℃),分别测定了对照组(静止状态)与力竭性运动后不同恢复时间(0、0.5、1、2、4、8、16h)各处理组的生理和生化指标,考察其力竭性运动后肌肉、血液和肝脏三种组织的乳酸、糖原和葡萄糖含量以及血液红细胞数目和呼吸频率的变化。
本研究得到的主要结果:
1.鲇鱼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肌乳酸和血乳酸水平迅速上升并即刻达到峰值12.13±0.19μmol/g和4.57±0.23mmol/1,而肝乳酸的峰值(9.78±0.69μmol/g)却出现在运动后恢复1h;肌组织乳酸的迅速上升伴随着糖原的快速下降,葡萄糖含量保持相对稳定;肌乳酸恢复历时为8h,清除速率为0.9μmol/h/g。将恢复过程中鲇鱼幼鱼肌乳酸含量随时间的变化的曲线拟合方程为:Y=9.403e-0.0949x(r=0.779,P<0.01,N=36)。
2.根据1mol糖原产生2mol乳酸的生化当量关系,如果肌肉组织处于为完全封闭状态,则乳酸产生系数(LPC)约为2.0;如果肌肉组织存在“泄漏”现象,该值则应小于2.0。通过计算鲇鱼的乳酸产生系数为0.7。
3.力竭性运动后鲇鱼幼鱼肌肉和肝脏中的糖原含量均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变化趋势,而葡萄糖含量则与之相反,血糖的变化与肌糖和肝糖的变化有所差异,表现为先下降再上升然后又下降的趋势。
4.力竭性运动后鲇鱼幼鱼血液中的红细胞数目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鲇鱼幼鱼静止状态下血液中红细胞数目为132.83±4.28104/mm3,在恢复0.5h后有所上升,在恢复2h后血液红细胞数目到达峰值(225.67±13.97104/mm3),之后呈下降趋势并在8h回到静止水平。
5.本研究结果显示鲇鱼幼鱼的不同时间恢复组其呼吸频率的变化均呈现在力竭性运动即刻出现迅速增加,然后在恢复0.5后即回到静止水,随后各恢复时间的呼吸频率均与静止状态的无显着差异(P>0.05)。
上述结果得出的主要结论:
1.尽管鲇鱼幼鱼力竭性运动后肌肉组织乳酸迅速上升,其峰值与其它文献报道的几种鱼类进行比较,却处于较低水平。如果仅根据这一指标的进行估测,鲇鱼幼鱼的无氧代谢能力可能较弱。
2.力竭性运动后鲇鱼幼鱼血液乳酸浓度的即时变化趋势与肌乳酸具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乳酸可透过肌纤维细胞膜进入血液,由此推论鲇鱼可能属于“乳酸释放”型鱼类;另外,根据计算得到的鲇鱼幼鱼肌组织中乳酸产生系数值,也表明鲇鱼确实可能存在着“乳酸泄漏”现象。该现象提示:鲇鱼的无氧代谢能力也因此会显着高于仅以局部乳酸峰值进行估测所得到的结果。
3.鲇鱼幼鱼力竭运动后至恢复1h期间肌乳酸的下降伴随着葡萄糖含量的上升,而此过程中糖原含量却稳定地维持在较低水平,这一结果提示:鲇鱼无氧代谢的底物主要是糖原,即肌乳酸清除的代谢过程可能存在着合成葡萄糖的途径。
4.鲇鱼幼鱼与相关资料中其它鱼类相比,肌乳酸清除时间较长,清除速率较慢;其中肝组织的乳酸恢复时间在三种组织(肌肉、血液和肝脏)中最长,因此肝组织很可能不是以乳酸为底物进行糖异生的主要场所,仅具有乳酸临时贮存库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