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1995年第一颗类太阳恒星周围的系外行星发现以来,随着已发现的系外行星数目的增多,对系外行星性质的统计分析变得重要和有意义。文中对太阳系外行星的探测方法进行简要的介绍。
截止至2011年2月18日,共发现系外行星527颗。本文以这些系外行星的物理参数和轨道参数为依据,对系外行星的性质进行统计分析,得出了一些有意义的结论:
(1)行星的最小质量范围在0-25MJup之间,系外行星的数目极值在1MJup附近,质量大于12MJup的行星数目几乎为零;
(2)太阳系外行星的公转周期呈现“双峰”分布,探测的系外行星数目分别在周期为3天和300天附近出现极值;周期在3天-300天范围内的行星数目几乎保持不变。
(3)距离主星0.03AU范围内几乎不存在大质量行星,而且随着轨道半长轴的增大,已发现的大质量行星比例逐渐增多。
(4)轨道半长轴和行星质量是影响行星轨道偏心率的两个重要因素,距离主星较近、质量较小的行星相应的轨道偏心率比较低。
(5)对于F-G-K型星,行星更多的出现在富金属恒星周围,而且当恒星质量大于太阳质量时,行星质量与主星质量正相关;
文中简要介绍现有的行星形成与演化模型并依据得出的行星统计性质对其进行检验,这对于系外行星的进一步探测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
此外在本文的最后一部分,对于目前已发现的低质量行星(M<20M⊕)进行统计分析并对行星的可居住性进行简要分析,我们发现:低质量行星的轨道偏心率很低(均低于0.4);低质量行星的质量随着行星公转周期的增大而增大;行星表面的大气成分化学组成与行星的轨道半长轴有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