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根际是养分、水分等物质进入植物根系的门户,根际微生物是植物根部微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土壤有机质分解、各类养分吸收和植被生长发育等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根际土壤微生物受到如土壤、植被、气候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尽管目前关于根际微生物研究众多,但其结果并不一致。秦岭是我国南北气候分界线,具有丰富且特殊的动植物多样性特征,其主峰太白山是秦岭最高峰,太白山巨大的海拔高差和特殊的地理环境状况,使得山地土壤、植被、气候垂直带谱复杂且分带明显,因此为我们研究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和微生物群落特征提供了天然的实验平台。本研究以秦岭太白山北坡海拔1300 m~2600 m的10个海拔梯度的四种典型植被类型的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研究太白山根际土壤理化性质、胞外酶活性及微生物群落的海拔分布格局,分析太白山根际土壤-微生物-植物群落之间的互作关系。主要研究进展和结论如下:(1)太白山1300 m~2600 m的中低海拔处,有较高的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随海拔升高,区域内典型植被类型从下到上依次为锐齿槲栎林、辽东栎林、红桦林和牛皮桦(又称糙皮桦)林。乔木、草本和灌木层物种多样性(Shannon多样性)和丰富度(richness)指数均在辽东栎林和红桦林带内,即海拔1915 m~2405 m处最高。(2)随海拔升高,各根际土壤理化性质指标及微生物生物量指标呈不同趋势的显著性变化。而在不同植被带内,根际土壤p H、可溶性有机氮、C:N比、MBP、MBC:MBN比和MBN:TN比均无显著差异。说明海拔对根际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生物量的影响较植被带大。p H、含水率、容重、可溶性有机碳、铵态氮等根际土壤性质指标主要与灌木群落特性关系显著,而根际土壤C、N、P及其计量比和微生物生物量C、N、P及其计量比主要与乔木和草本群落特性显著相关。(3)随海拔升高,根际土壤胞外酶BG、BX、CBH、NAG和AKP活性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且均在海拔1915 m处时酶活性最高。BG:NAG、BG:AKP和矢量长度在低海拔处较大,NAG:AKP比随海拔的升高呈先增后降的变化趋势,矢量角度则在高海拔处较高,表明根际土壤在低海拔处相对较强的C限制和高海拔处相对较强的P限制。在不同植被带内,根际土壤五种胞外酶活性在红桦林带和辽东栎林带内显著高于其余两个植被带,而生态酶计量比则在锐齿槲栎林带内显著大于其余三个植被带。根际土壤胞外酶活性随海拔变化的主要影响因子是植物群落多样性、根际土壤含水率、容重、C、N、P、微生物生物量C、N、P、MBC:MBN比以及MBC:SOC比。(4)根际土壤微生物α多样性指数整体表现为:细菌>丛枝菌根真菌>真菌。海拔对根际土壤细菌、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α多样性有着极显著的影响,而不同植被类型下,细菌和真菌α多样性的变化无显著差异。微生物β多样性在不同海拔及植被类型下表现出明显的分离效应。细菌、真菌和丛枝菌根真菌的主要优势菌门在不同海拔上呈现出不同趋势的显著性变化,相比之下,微生物群落组成在植被带间的差异较小。微生物群落随海拔变化的主要驱动因子是植物群落多样性、根际土壤C、N、P、含水率、微生物生物量C、N、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