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10月18日“十二五”规划纲要正式出台,明确将城乡统筹发展作为国家发展的一项重要内容。在城乡统筹的过程中,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始终是一个核心问题,二者存在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关系。产业结构调整是当今世界各国在发展经济中的重要任务,合理和适当的产业结构,可以促进一个国家和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改善人民群众的物质文化生活。城市化是我国建设小康社会中的必经之路,城市化过程中,创造出较多的就业机会,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逐渐从第一产业向第二、三产业转移,促进了产业结构的调整。成都作为全国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因此研究其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的协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分为五章对其研究。第一章,从国家政策对产业结构调整、城市化进程和城乡统筹的重视角度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提出本文的选题意义,包括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本文的研究目的、研究内容、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和可能的创新之处及不足。第二章,回顾与研究有关的产业结构定义、产业结构调整理论、城市化定义和相关理论,综述产业结构和城市化之间的关系和协调度运用的研究进展。第三章,结合成都市1990-2010年产业结构及城市化的相关统计数据,运用比较分析、静态和动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对成都市及三个圈层的产业结构与城市化现状进行定性与定量分析,并对成都市目前产业结构与城市化之间的关系进行初步的判断。第四章,从系统论角度阐述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内涵、运行机制及系统结构,构建评价模型,最后进行实证分析。运用协调度模型分析成都市及三个圈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水平,GM(1,1)预测模型对成都市及三个圈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发展的协调水平进行预测,通过运用GM(1,N)模型对寻求制约成都市及三个圈层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因素,运用多元回归模型分析影响成都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的因素。第五章,总结全文的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通过以上研究,本文得出以下结论:产业结构方面,成都市目前已过渡到321型,符合产业结构发展规律。但分圈层来看,第一圈层已过渡到321型,第二、三圈还属于231型。就产业内部情况来看,与发达城市相比,第一产业比重还偏高,第二产业中制造业优势不足,第三产业内部主导产业带动作用不明显,传统产业占较大比重,新型服务业比重尚待提高。城市化方面,成都市目前城市化水平低于70%,未进入城乡一体化阶段,从人口城市化、经济城市化和生活城市化三个方面与发达城市相比,都存在一定差距。就三个圈层的情况来看,第一圈层的城市化水平已达到了100%,第二、三圈层与第一圈层相比还偏低,三个圈层间城市化水平发展不均衡。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方面,成都市城市化综合发展指数落后于产业结构综合发展指数,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度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经历了1990-2000年的勉强协调阶段和2003-2010年的初级协调阶段两个阶段。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处于处于不断改善的状态,经历了1990-1998年的勉强协调阶段、1999-2004年初级协调阶段和2005-2010年的中等协调阶段三个阶段,但目前在结构、功能、时间上依然存在不同程度的失调现象,整体处于中等协调阶段,据预测将在2017年进入优质协调水平,到2021年将实现全面协调发展。产业结构与城市化协调发展水平出现失调的原因在于城市化发展的落后。成都市三个圈层的协调发展水平各不相同,第三圈层的协调发展水平与第一、二圈层有较大差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