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的工业化完成于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自20世纪五十年代起,美国本土就已经开始了“去工业化”的历程了,总体上来说去工业化后的美国经济依旧保持着持续的增长,但其间也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失业率增加,产业发展失衡等,其中过分依赖金融行业为代表的虚拟经济,导致的产业空心化和虚拟化极度耗损着美国经济的健康。2008年,美国本土爆发了一场因次级抵押贷款机构破产,股市剧烈震荡而引起的金融危机,这场危机席卷了全球,照成了巨大的损失,同时也引发了人们对于虚拟泡沫与过度“去工业化”的探讨。在此背景下,发达国家相继提出了“再工业化”的战略。在美国以奥巴马为核心的新一届联邦政府推出了一系列战略计划,如《先进制造伙伴计划》等政策文件。这些文件的颁布都在于振兴美国本土的制造业,促进经济增长和解决失业问题。但值得注意的是美国的“再工业化”战略并不是单纯地提升第二产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占的比例,也不是单纯的投资现有的传统制造业,而是将主要精力投放于发展先进制造业与新兴产业。我们知道传统的理论认为,随着经济的增长和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劳动力会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但现如今美国却开始实施相悖的“再工业化”战略,这就意味着传统的产业结构演变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今出现的这一种状况。通过研究发现,自2009年起美国实施的“再工业化”战略成效并不显著,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相关学者也提出无效论,受限论等观点,但通过分析我们了解到美国工业出现这种交替呈现的现象是符合当时的经济状况的,工业与服务业除自身具有自增强的能力外彼此还具有相互增强的外部效应,从而影响到它们彼此的生产效率,进一步影响到它们在国民经济中的占比。而且通过分析1985-2015年的GDP增长率与工业就业人数占比增长率之间的关系,足以证明美国两次相悖的工业化道路是正确的,只是本次政策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才能显现出效果。而我国工业化现今也面临着来自内部和外部的压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