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拳种、拳门作为武术发展与传承的重要形式之一,对于弘扬与保护好传统武术文化具有重要的适用价值,特别是以宋门、胡门、房门、回门等四大拳门为主体内容的蚌埠,拳门不仅作为蚌埠武术传承与发展的主体内容,还成为弘扬与保护蚌埠传统武术文化的主要载体,推动并引领着蚌埠武术进入了一个全新的发展格局。因此,新时代武术的发展在合理利用拳门等文化资源的背景下,实现武术资源整合,夯实武术事业发展的布局,尤为重要。本研究运用文献资料、访谈、实地考察等研究方法,深入剖析蚌埠四大拳门的早期传播与雏形、形成与兴衰以及现状,最后,基于四大拳门与蚌埠武术的关联,为当前武术的发展献出建议与策略,以期引起关心蚌埠武术以及中华武术的学者的关注,共同推进当前武术的发展。(1)素有淮畔明珠之称的蚌埠,因其独特的地域与多元的文化,造成此地民众的民性坚韧、尚武成风;特别是近代蚌埠开埠通航以后,大量淮河沿岸的流民涌入,不仅导致此地的生存环境更加复杂,还使蚌埠成为一个八方共域的文化生态区,他们为谋求生计,将持勇斗武、分帮结派视为日常生活的行为习惯;四大拳门的创始人受到此地多元文化等因素的吸引而纷至沓来,随后将各自拳门的拳种传入蚌埠并发展。(2)在抗战胜利至蚌埠解放前期,码头搬运工人的习武风气日益浓厚,一大批拳师蜂拥进入码头收徒教拳,而袁、宋、胡、房等四人,因其早期发展以及门下群体组织力量的不断壮大,在众多拳术流派中脱颖而出,实现了拳门的演变与形成;解放以后,因在国家一系列体育政策的引导下,回门、宋门、胡门、房门等四大拳门的拳种传播至市周边县各地,特别是在60年代初期至中期,各拳门的拳种更有甚者被传播至周边省市区,从而在蚌埠形成千万职工、学生争相练武的景象;文革时期,各拳门的发展由于仍然停留在早期的传承方式,未能迎合社会发展的需要,以至于遭到了严重地冲击,几乎走向消亡。(3)80年代初期,随着国家对武术文化遗产挖整力度的不断加大,宋门、胡门、房门等三个拳门,跟随着时代的发展方向,深挖武术文化底蕴,将优秀的民族传统武术借助新的方式呈现于世人眼前,并不断吸收新事物促进其发展,而这一时期的回门,由于传承人的保守性等因素,进入了一个封闭阶段;进入21世纪以后,宋门坚定其拳门的发展要契合“文化自信”的需求,在传播与弘扬民族传统文化的同时,还使宋门在蚌埠武术界强势崛起,成为蚌埠乃至安徽省宋门心意拳流派的翘楚,而这一时期的胡门、房门、回门等三个拳门,因保守性以及主要传承人的离世等诸多因素的限制,使其拳门的发展陷入勉强维系的局面。(4)蚌埠四大拳门在促进自身革新与发展的过程中,其内容贯穿于近代以来蚌埠武术的整个历史脉络,二者之间呈现出协同共进、相互依存的关系,而蚌埠武术也在依托四大拳门的文化资源背景下,使蚌埠呈现出习武风气浓厚、群众基础好、武术活动层出不穷、文化内容日益丰富的景象;特别是在四大拳门的引领下,蚌埠的民间武术组织蓬勃发展、人才培养模式进一步优化、拳种的独立性得以强化以及师徒制延续并维系传统武术文化的传承。(5)四大拳门作为蚌埠武术的主体内容,通过运用自身的凝聚力、号召力、动员力等特点,在推动蚌埠武术发展的同时,也为当代我国武术的发展带来了启示。首先是,在传统武术发展与传承的过程中,应重点帮扶特色武术拳种,满足城乡武术协同发展的需要,实现当前武术的纵向贯通和横向整合;其次,充分利用武术文化资源的软实力,实现资源最大、最优化的使用,捍卫民族文化主权,预防武术文化资源的丢失;再次,着力于民间武术组织的完善与人才培养,实现与社会民众的需求同步化发展,降低被社会淘汰的风险;最后,精准定位武术文化的发展内容,合理、合法有效地引导拳门等文化内容的发展,规避门派之见的出现,使拳门等文化资源成为武术发展的助力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