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风险偏好即人们对待风险的态度,反映人们对风险资产所要求的补偿。通常投资者持有高风险资产就会要求高风险补偿,因此预期收益随风险的提高而增加,在资本资产定价研究中体现为市场风险与收益呈正相关关系。然而,学者们在股票市场上对风险与收益之间存在的这种正相关关系并未达成一致。同时,标准金融理论基于“理性人”的假设,认为人们始终表现出一致的风险态度。而根据Kahneman和Tversky提出的前景理论,人们的在进行投资决策时并非完全理性的,其决策行为会受到个人心理等非理性因素影响,在获得收益时表现为风险规避,在面临损失时表现为风险寻求。这表明其承担每单位要求的风险所要求补偿会随其当期损益状态而变化,这可能是导致风险与收益关系不一致的重要原因。本文对投资者面临收益或损失时的风险偏好特征进行了研究,以一个新的视角(行为金融理论)来解释金融资产风险与收益关系不一致原因。行为金融学中,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特征的研究大多是基于心理学实验或采用个人交易账户数据,且存在诸多争议。因为利用实验很难完全反映真实市场中投资者的决策行为,根据实验模拟出来的场景与实际场景往往存在差异,而投资者个人交易账户数据的获取往往非常困难,且只能代表部分投资者而无法反映市场整体状况,不具有代表性,运用这两种途径获取的样本数量是有限,存在着一定的局限性。因而本文以市场上投资者整体行为作为研究对象,利用股票市场数据,在市场层面上对投资者风险偏好特征进行研究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些问题。本文在对相关理论研究进行总结的基础上,考虑投资者在获得收益或损失的不同状态下的风险偏好特征会有差异,建立了区分投资者收益和损失状态的D-GARCH-M模型,并在此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投资者的参考收益率构建了DR-GARCH-M模型,来考察投资者收益或损失的大小对风险偏好特征的影响。选取了2011年国际股票交易所市值排名前10的股票市场的综合指数数据为样本进行了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投资者在收益时风险规避,表现为风险与收益正相关;在损失时风险寻求,表现为风险与收益呈现负相关关系,进一步地从投资者行为偏差角度解释了风险和收益关系的不一致。在考虑了收益或损失的大小对风险偏好特征的影响后,研究发现投资者的风险规避程度与收益大小成正比,风险寻求程度与损失大小成正比;并且投资者获得每单位损失,其风险寻求程度大于在获得每单位收益时的风险规避程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