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国外许多中央银行放弃了控制货币总量转而直接或间接的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因为过去的金融创新使得货币供应量越来越难以计算,并且,货币供应量与通货膨胀之间的关系也变得越来越不稳定,经济中出现的问题是“货币流通速度不稳定问题”Ben S.Bernanke & Michael Woodford认为[1]。根据泰勒规则,预测通货膨胀率对政策制定者和私人部门已经变得非常重要。国外发展一新的控制通货膨胀的工具——通货膨胀预测,特别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制的国家,这种新的技术越来越受到重视。央行的决策越来越依赖于未来的通货膨胀,而不是过去的历史信息,有些中央银行甚至把通货膨胀预测作为货币政策的中介目标[2]。对于央行来,通货膨胀预测对于防止货币政策的时滞有着显著的现实意义。这一套技术在实行通货膨胀目标的国家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成果。通货膨胀预测已经成为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的一个关键性变量。到目前为止,有超过20个国家采用了通货膨胀预测机制,来为央行的政策制定提供依据。本文在研究国外学者对通货膨胀预测研究的基础上,采取定性和定量分析结合的方法,探讨了我国通货膨胀预测方法,以及对几种通货膨胀预测模型进行比较,而后根据我国1990年1月到2008年12月的CPI月度数据,运用ARIMA模型,对我国通货膨胀进行分析和短期预测。实证结果表明,运用ARIMA(1,1,10)模型为我国的通货膨胀提供了较好的预测,如果央行能依据通货膨胀预测的结果制定相应的货币政策,那么将有助于避免货币政策的时滞,有利于正确地引导和稳定市场预测,最终提高货币政策的有效性。根据文章的实证研究,我们提出了改完善我国通货膨胀预测的措施,包括制度上的建设,模型上的改进,货币政策透明度的提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