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隐喻作为一种语言形式,历年来为各国学者所关注,自亚里士多德起,已有两千多年的研究历史。1980年Lakoff和Johnson所著《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一书的出版,标志着隐喻的研究上升到了一个更高的层面,意味着从修辞作用的研究到隐喻认知功能研究的飞跃,即相对于传统地把隐喻作为一种纯粹的修辞手法,Lakoff主张把隐喻作为一种认知手段和思维方式加以研究。 在这个追求民主和文明的时代,政治家们倾向于通过发表公开的政治演讲激发群众热情,获得听众支持,达到宣传自己政治观念的目的。但由于政治语言十分抽象、枯燥,并且带有浓厚的政治色彩,渗透着意识形态,不易为听众理解,因此,生动形象的隐喻便受到政治家们的青睐,成为了意识形态的载体。从这个方面来说,政治语篇中的隐喻并不是对客观世界的说明,而是演讲者政治偏见和政治观念的反映,通过对听众的理解和感知施加影响,作用于其思想观念和态度,以期达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政治语篇中概念隐喻的研究有助于人们了解其背后隐藏的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对演讲者的政治思想和政治目的有更深刻的认识。 本文选取了中国现任国家主席习近平和美国现任总统奥巴马近几年的政治演讲各十篇作为语料,以Lakoff的概念隐喻理论为基础,运用Charteris-Black提出的批评隐喻分析的方法,对语料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力求找到相似点和不同点,分析其背后的社会文化基础,并阐述概念隐喻在政治演讲中的作用。 研究发现,概念隐喻在中美政治演讲中均大量存在,以此证明了概念隐喻的普遍性。中国政治演讲中运用的主要的概念隐喻有: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圆圈隐喻等;美国政治演讲中的主要概念隐喻有:旅途隐喻、战争隐喻、建筑隐喻、家庭隐喻、宗教隐喻等。其中,相同的概念隐喻有:建筑隐喻和家庭隐喻,而旅途隐喻和战争隐喻的源域相同目标域却不同,圆圈隐喻是中国政治演讲中所特有的,而宗教隐喻则是美国政治演讲中所特有的。分析表明,隐喻运用的相同之处源于人们对于外部世界相似的认知和体验,而差异主要是源于中美两国社会文化的不同,即历史、传统、意识形态和宗教方面的不同。此外,在政治演讲中隐喻有五种功能,其中劝谏作用是主要功能。 本文所采用的批评隐喻分析是一种综合了语料库语言学、认知语义学、语用学和批评语篇分析的新方法。通过对中美政治演讲中的概念隐喻进行对比分析,揭示隐喻背后隐含的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基础,将有助于中国学生更好地了解美国文化,促进两国的跨文化交流,为政治语篇的翻译研究提供一定的参考,此外,对语篇中隐喻用语的解析对于外语教学,尤其是词汇教学将起到一定的促进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