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和目的七氟醚作为一种新型的吸入性麻醉药以其独特的优点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小儿全身麻醉,随着七氟醚麻醉的逐渐推广,研究发现单纯用七氟醚麻醉维持的患儿躁动发生率可高达67%,七氟醚维持唇腭裂修复手术的患儿中,术后发生躁动率更高达70%-80%。术后躁动会给患儿带来生理和心理上极大的损害。相关资料显示,很多原因可引起躁动的发生,但其机制尚未完全明确。相应的预防措施和用药意见不一,预防效果不尽相同。查阅相关资料,发现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对其有预防效果,但用法和剂量上差异很大,在总结相关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本研究想通过实验考证能否应用小剂量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预防术后躁动,通过预实验确定了用药的剂量,做了本项实验。目的是观察小剂量氯胺酮和右美托咪定预防七氟醚麻醉后躁动的效果。方法选取在全麻下行唇腭裂修复手术患儿120例,年龄1-5岁之间,身体状况良好,排除其他发育不良及肝肾功能异常,ASA分级在Ⅰ-Ⅱ级,随机分成三个组。第一组是七氟醚麻醉右美托咪定组(A),第二组是七氟醚麻醉氯胺酮组(B),第三组七氟醚麻醉生理盐水组(C)。每组40例。麻醉方法患儿入室后常规血压、心率、呼气末二氧化碳、脉搏血氧饱和度监测,麻醉诱导前不给任何药物,麻醉诱导采用面罩吸入7%七氟醚,氧流量5L/min,反射消失后开通静脉通路,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01mg/kg,地塞米松0.1mg/kg,静脉注射丙泊酚2-3㎎/kg,芬太尼1ug/kg静脉滴注,待患儿咽喉反射消失后气管插管,术中七氟醚维持麻醉,新鲜气流量降低至2L/min,保留自主呼吸,A组麻醉诱导开通静脉后静脉滴注右美托咪定0.3ug/kg,B组手术结束前10分钟静注氯胺酮0.25mg/kg.C组术中静注生理盐水5毫升,记录吸入麻醉药物时间、手术时间、拔出气管导管前的镇静评分(Comfort评分标准)、气管导管拔出时间、恢复室停留时间,记录拔出气管导管后第1min5min10min15min20min25min30min相应时间点的躁动发生情况(躁动评分4分以上评定为躁动),观察是否存在其他不良反应。结果A组与B组比较,两组在相应时间上躁动的发生率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与A组、B组比较,在第5min、10min、15min、20min、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第5min10min15min A组躁动的发生率要明显低于C组,comfort评分:ABC三组的镇静满意率分别是80%、50.5%、25%,所以ABC三组之间比较镇静满意率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A组的镇静满意率要高于BC两组,C组最低, A、B两组比较同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三组患儿镇静不足率各是:10%、44.5%、72.5%,其镇静不足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B镇静不足率高于A组,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C组相比,A、B两组在恢复室停留的时间明显减少(P>0.05),A、B两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结束前10分钟静点氯胺酮0.25mg/kg和麻醉诱导后静点右美托咪定0.3ug/kg[1],能在很大程度上减少术后小儿躁动的发生率,且其他并发症发生率也很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