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中阶段是个体成长过程中非常重要而又充满变化的关键时期。高中生身心发展处于不平衡状态,容易出现社交焦虑等心理问题。社交焦虑是指个体在社交情境下或者在公开场合中,担心被人关注或评价、害怕自己会出丑或举止窘迫;自我评估为负性。具有社交焦虑的个体在社交中,体验到的是紧张与不适,因而常有回避行为。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父母教养方式尤为重要。父母对子女的教养方式,主要是指父母对子女的教育抚养态度和行为中相对稳定的风格。它与心理的各个方面都有很密切的关系,直接影响孩子身心的健康成长。另外,父母教养方式还直接影响评定个体心理健康的另外一个重要指标——自我和谐。自我和谐,指个体与他人、环境、经验等形态上保持一致性,反映自我与经验之间的和谐统一,表现为自我认知、自我体验和自我控制的统一。高自我和谐者能够顺利与他人交往,具有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本研究着眼于高中生这一特殊群体,从自我和谐角度出发,探讨父母教养方式对社交焦虑的影响机制并对高中生自我和谐的人口学特征进行初步考察。据此,本研究以父母教养方式量表、自我和谐量表、青少年社交焦虑量表为测量工具,随机选取河南省662名在校高中生为被试,采用相关分析、回归分析等统计方式考察了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三者之间的关系,并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和单因素方差分析等统计方法对高中生自我和谐及各维度的人口统计学特征进行了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高中生父母教养方式、自我和谐与社交焦虑三者之间两两呈显著相关。具体表现为:自我和谐总分及各维度与社交焦虑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和谐总分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母惩罚严厉、拒绝否认因子,父亲过度保护,母亲过分干涉过度保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社交焦虑总分与父母情感温暖因子呈显著负相关,与父亲惩罚严厉,父亲过度保护,父母拒绝否认因子,呈显著正相关。自我和谐在父母教养方式和社交焦虑间起中介作用,父母教养方式除了直接影响社交焦虑外,还通过影响自我和谐进而影响社交焦虑。(2)高中生的自我和谐水平在性别、家庭结构方面差异较小,在是否为独生子女、不同年级和家庭所在地、父母文化程度等方面差异显著。具体表现为:农村学生在自我和谐总分和自我与经验的不和谐两个维度上的得分均比城镇学生得分要高,且差异极为显著;非独生子女在自我和谐总分和自我与经验不和谐两个维度比独生子女学生得分要高;各年级比较,自我和谐总分及灵活性维度高一学生显著高于高二;在灵活性维度上,高三高于高二,其余无显著相关。父母的文化程度越高其学生的自我和谐总分与灵活性维度越显著。不同父母亲影响上,受父亲影响大的学生自我和谐总分及自我与经验不和谐维度要高于受母亲影响的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