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松树南沟金矿床位于北祁连造山带南缘,是该造山带近年来取得较大找矿突破的一个斑岩型金(铜)矿床。本文以松树南沟金矿床西矿段及东矿段矿体为重点解剖对象,采用详细的地质编录、系统的光薄片镜下鉴定、高精度成岩成矿年龄及同位素地球化学测试等技术手段,深入开展其矿床地质特征、成矿演化过程、成矿构造背景研究,并在此基础上总结成矿规律,建立矿床成矿模式,进而依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对外围开展成矿预测,对于矿区及区域斑岩型矿床找矿有重要指导意义。松树南沟金矿床由西矿段和东矿段两个矿段组成。西矿段金矿体产于肉红色花岗闪长斑岩与玄武安山岩内外接触蚀变带内,从内至外发育钾化→绢英岩化→青磐岩化蚀变分带,具典型斑岩型富金铜矿床蚀变分带特征,而金主要富集在钾硅化蚀变带中。东矿段金矿体产于北西向断裂构造中,产状形态严格受断裂构造控制,蚀变主要为硅化、绢云母化及黄铁矿化。东西两个矿段金矿体均主要以游离金、粒间金及包裹体金形式存在。研究区岩浆活动可以分为新元古代、加里东早期(寒武纪)和加里东(奥陶—志留纪)晚期三个岩浆活动阶段,其中加里东晚期的构造-岩浆活动事件与研究区内的成矿活动最密切。通过LA-MC-ICP-MS锆石U-Pb同位素测年分析,获得西矿段与成矿关系密切的花岗闪长斑岩形成年龄为442±1 Ma,属晚奥陶世侵位;岩石地球化学特征显示其具有相对富集轻稀土元素及大离子亲石元素,而相对亏损重稀土元素及高场强元素的典型弧岩浆特征,显示该套成矿斑岩体形成于祁连洋向南俯冲环境。矿床同位素地球化学、流体包裹体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区内矿床主成矿阶段流体为中高温-中高盐度流体,H-O同位素显示早期流体δ18OH2O为6.5‰8.8‰、δDH2O值为-71.8‰-83.4‰;晚期流体δ18OH2O为-5.8‰3.0‰、δDH2O值为-77.0‰-96.4‰,表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岩浆水,晚期有大气降水的混入。矿区中硫化物δ34S3.1‰12.1‰,显示松树南沟金矿硫同位素具有深源硫与地壳硫混合的特征。西矿段钻孔原生晕分析结果显示,矿床的前缘晕、近矿晕、尾晕元素组合分别为:As、Sb、Hg、Pb、Zn→Au、Cu、Mo→W、Bi,综合研究表明西矿段南侧深部还存在着较大的找矿潜力。在此基础上根据成矿地质条件和找矿标志对松树南沟外围进行了找矿靶区优选,优选出找矿靶区5处。综合前述研究与区域构造演化,本文识别出了祁连造山带中较为典型的斑岩型成矿作用,认为松树南沟金矿床形成于岛弧环境,受控于北祁连洋壳板片向南侧的中祁连微陆块的俯冲作用,该认识为区域斑岩型成矿作用的研究与找矿勘查指明了新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