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复合了BMP及bFGF的新型双相钙磷陶瓷(HA/TCP;1:1)在体内诱导成骨的能力和其促进骨缺损修复的机制,观察作为载体材料的新型双相钙磷陶瓷对细胞因子释放的调控作用,从而为临床的应用提供实验依据。方法:1.将新型双相钙磷陶瓷(HA/TCP;1:1)分别与bFGF和/或BMP复合。2.将3组生物材料:实验组(BMP+ bFGF +HA/TCP)、对照组A(BMP+ HA/TCP)、对照组B(HA/TCP)分别植入兔骶棘肌肌袋内,2周、4周取材检测各组的成骨量,碱性磷酸酶染色以及镜下观察成骨情况。3.手术造成兔双股骨中下段4mm×4mm×12mm的缺损,实验动物依所用实验材料的不同共分为三组:实验组(BMP+ bFGF +HA/TCP组)、对照组A(BMP+ HA/TCP组)、对照组B(HA/TCP组),分别植入各组实验材料,于4周、8周、12周取材,通过HE染色,X线以及计算机图像分析,比较各组缺损的修复情况。结果:1.在异位成骨实验中,2周和4周的异位成骨量检测显示:实验组的成骨活性较其它两组优,有显著性差异(P<0.05)。光镜下见实验组术后2周大量的软骨细胞形成并可见编织骨,有典型的软骨成骨表现, 4周时可见板层骨及骨髓成形。2.在骨缺损实验中,实验组在软骨诱导、小梁骨的形成数量、骨缺损修复等方面均明显优于对照组A及对照组B。植入后4周可见大量的软骨细胞、成骨细胞、胶原组织及较多的小血管,骨小梁粗大、规则。8周时编织骨小梁逐渐改建为成熟的板层骨,出现髓腔结构,骨缺损基本修复,仅骨表面残留有较多针尖大小虫蚀样小洞。12周时完全修复,骨塑形好、表面光滑。对照组A:8周时骨缺损大部修复,但骨缺损上段残留一不规则形状的未修复区,骨表面血管长入较少。12周时完全修复,但表面不够光滑。对照组B:较前两组比形成的骨小梁纤细,稀疏,12周时骨缺损基本修复但骨质较薄,材料吸收不明显。结论:1.复合了BMP及bFGF的新型双相钙磷陶瓷材料有较强的成骨活性,可以促进骨缺损的修复。2.由于bFGF可以刺激血管生长,加快骨的矿化,与BMP合用可以加快新骨的形成。3.骨缺损处的骨修复主要通过软骨成骨,是由周围向中间,由血供好向血供较差的部位,多个成骨点共同开始修复,长入缺损处的微血管为不同的成骨点提供血供,直至骨缺损修复完成。4.新型双相钙磷陶瓷与人类骨组织中的无机成分相似,具有独特的表面结构,是一个吸附细胞因子的良好缓释载体。5.材料的降解和骨缺损修复进程有密切的关系,是一个相互促进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