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临床广泛应用的蒽环类抗肿瘤药物阿霉素具有心脏毒性的毒副作用。阿霉素使用过程中出现的累积心脏毒性限制了肿瘤患者的长期应用。本实验通过形成阿霉素致大鼠慢性心脏毒性模型,给予3组不同剂量的PGQ,探讨PGQ对阿霉素致大鼠慢性心脏毒性的保护作用。方法:选取体重140-160g的Wistar雄性大鼠60只随机分为6组(每组10只)。①正常对照组(CONTROL组):实验第1-3天,每只大鼠每天通过尾部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一次,第3天注射生理盐水30min后,再次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一次;②阿霉素组(DOX组):实验第1-3天,每只大鼠每天通过尾部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一次,第3天注射生理盐水30min后,再次注射3mg/kg的阿霉素一次;③阿霉素+右丙亚胺组([DOX+DZR]组):实验第1、2天,每只大鼠每天通过尾部静脉注射同等体积生理盐水一次,第3天每只大鼠通过尾部静脉注射60mg/kg右丙亚胺一次,注射右丙亚胺30min后,再次注射3mg/kg的阿霉素一次;④阿霉素+伪人参皂苷GQ低剂量组(DOX+PGQ[L]组):实验第1-3天,每只大鼠每天通过尾部静脉注射3mg/kg的伪人参皂苷GQ一次,第3天注射PGQ30min后,再次注射3mg/kg的阿霉素一次;⑤阿霉素+伪人参皂苷GQ中剂量组(DOX+PGQ[M]组):实验第1-3天,每只大鼠每天通过尾部静脉注射6mg/kg的伪人参皂苷GQ一次,第3天注射PGQ30min后,再次注射3mg/kg的阿霉素一次;⑥阿霉素+伪人参皂苷GQ高剂量组(DOX+PGQ[H]组):实验第1-3天,每只大鼠每天通过尾部静脉注射12mg/kg的伪人参皂苷GQ一次,第3天注射PGQ30min后,再次注射3mg/kg的阿霉素一次。连续周期性给药6周,实验过程中仔细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每周记录大鼠体重改变。实验第7周通过血流动力学检测心功能,检测血清TnI和BNP水平,测得平均体重变化值,死亡率,心脏重量,心脏/体重比值,观察心肌损伤病理组织形态学及电镜超微结构改变,并将各项数值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1)连续给药6周后,阿霉素组死亡率为40%,存活大鼠均形成慢性心力衰竭模型。实验过程中阿霉素组大鼠一般状态差,个别大鼠出现口鼻处、眼睑处、四肢末端皮肤渗血。该组大鼠平均体重增加21.5%,增长严重受抑制,正常对照组平均体重增加143.4%。阿霉素组大鼠血流动力学结果HR、BP、LVSP、±dp/dtmax均明显降低,血清TnI和BNP检测水平明显升高,wistar大鼠心脏重量明显减轻,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显示严重的破坏,组织形态学可见明显的空泡化及节段性胞浆凝聚及溶解,超微结构见肌纤维溶解,线粒体空泡变性等。2)右丙亚胺组死亡率为10%,平均体重增加64.8%。血流动力学、血清TnI和BNP水平以及心脏重量较阿霉素组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破坏也明显减轻。3)高剂量PGQ(12mg/kg)组大鼠死亡率为20%,平均体重增加62.0%。一般状态较阿霉素组明显改善。与阿霉素组比较,血流动力学、血清TnI和BNP水平以及心脏重量明显改善,均有统计学显著差异(P<0.05),与正常对照组、右丙亚胺组比较,上述指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的破坏有所改善。4)低、中剂量PGQ组死亡率分别为30%和40%,平均体重分别增加56.8%和32.5%,一般状态较阿霉素组有所改善。血流动力学、血清TnI和BNP水平以及心脏重量较阿霉素组无明显改善,无显著差异(P>0.05)。上述指标与正常对照组、右丙亚胺组、高剂量PGQ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较阿霉素组改善不明显。结论:1、阿霉素累积给药,可造成大鼠体重增长受抑,血流动力学HR、BP、LVSP、±dp/dtmax均明显降低,血清TnI和BNP水平明显升高,心脏重量明显减低,组织形态学和超微结构均显示严重的破坏,对心肌细胞具有严重的损伤作用。2、12mg/kg剂量PGQ的应用明显改善了阿霉素对心肌细胞的毒性作用。其对心肌的保护效果与右丙亚胺相似。3、PGQ有待成为预防阿霉素导致心肌损伤的心肌保护性药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