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干旱是华北地区小麦生产的重要限制因素,从推广小麦品种中鉴定和筛选抗旱品种,对稳定小麦产量、降低区域水分消耗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在室内利用PEG-6000模拟干旱胁迫对56个小麦品种进行萌发期抗旱性评价,对冀中北、黑龙港流域种植的51个小麦品种开展成株期抗旱性评价及指标筛选。此外通过对不同生态区抗旱小麦品种进行转录组测序,寻找在不同时期响应干旱胁迫的差异基因,旨在为小麦抗旱基因的挖掘和功能研究奠定良好的基础。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在室内利用-0.5MPa的PEG-6000溶液模拟干旱胁迫对56份小麦品种萌发期的发芽率、苗高和胚芽鞘长度分析。以相对发芽率为评价指标,筛选得到衡0628、中信麦9号等9份抗旱性为极强的小麦品种。相关分析表明,相对发芽率与相对苗高呈显著相关,与胁迫条件下的苗高呈极显著相关。故本研究初步认为可将苗高作为小麦萌发期抗旱性鉴定指标。2.在大田条件下对冀中北13个小麦品种成株期的产量、农艺和生理性状进行分析。与正常浇水处理相比,不浇水(D0)处理时,各供试品种的株高、千粒重、穗粒数、亩穗数等农艺性状,以及叶绿素含量、叶片离体失水速率等生理性状均显著下降,籽粒产量也受到极显著影响。在浇1水(D1)处理时,各小麦品种的农艺、生理和产量性状也发生不同程度下降。当分别以抗旱指数、加权抗旱指数和抗旱性综合度量值等指标度量品种抗旱性时,品种之间的抗旱性排序虽有差异,但仍能看出中麦1062、河农825等品种抗旱性较好。以节水指数对品种进行节水性评价时,发现河农130等3个品种节水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叶绿素含量、小穗数、株高、离体失水速率、旗叶长和穗粒数等与抗旱性存在较高程度的相关性,本研究初步认为叶绿素含量、小穗数可作为抗旱性评价指标。3.通过2017-2018、2018-2019年度在成安和辛集对黑龙港流域38个小麦品种进行成株期抗旱节水性筛选试验。以抗旱指数结合高稳系数进行抗旱和稳定性的协同评价时,筛选到轮选103等6个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产量稳定性,泊麦7号等6个品种具有较好的抗旱性和中等稳定性。以节水指数和高稳系数进行节水性评价时,筛选到节水性和稳定性均较好的小麦品种石农958和衡9966,以及节水性较好而稳定性中等的小麦品种4个。4.对石麦22、石农952、轮选169等3个品种的孕穗期、开花后3天和花后10天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分析。共获得482.38Gb Clean reads,每个库中的Clean reads均达到7.52Gb,Q30在93.67%及以上,且GC含量在55%左右。约有90.25%-93.04%拼接的序列可以成功比对到小麦中国春的基因组序列。利用7大数据库进行基因功能的注释,一共注释到130312个基因和20149个新基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