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草原占地球总面积约40%,土地利用方式对草原生态系统有重大影响,对气候环境调控具有重要作用。我国陆地总面积约41%的面积为草地,其中包括占面积一半以上(55.9%)12个省区的西北半农半牧区和牧区的草地。作为北方以及全国的重要生态屏障以及我国主要的畜牧业生产基地,其发挥的作用对维护全球及区域生态系统的平衡有着重大影响。由于人类对该区域土地的不合理利用,黄土高原已成为我国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问题严峻等最严重区域之一。在人为的干扰下土地利用方法的多样化为黄土高原典型的特点,退耕还林、退耕还草、草田轮作及植被恢复等不同的土地利用方式措施已被国内学者用于对黄土高原区域的土壤性质质量影响的研究。特别是甘肃省为首的黄土高原地区水土流失的面积更为严重,是其土地总面积的92.2%。本研究通过以对甘肃陇中黄土高原区雨养区耕地进行栽培草地的模拟轮牧(刈割)和收获干草(高丹草、苜蓿、燕麦、箭筈豌豆、黑麦及不同组合等)等不同利用方式对土壤特征进行比较研究,探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试图为该区域土地和植物的合理利用和保护提供理论依据及技术支撑。主要结果如下:1.不同类型典型牧草栽培草地0-100cm土壤的含水量、全氮、硝态氮、铵态氮无显著性差异;高丹草碳储量低于苜蓿及收获干草且差异显著(p<0.05)。2.不同处理之间模拟刈割组与收获干草组0-30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年际含量变化差异不显著;各草地类型土壤含水量的变化随时间变化而变化,其中0-10cm处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易受天气情况的影响,而10-30cm出土壤含水量相对较为稳定;刈割处理含水量高于收获干草组。3.不同利用方式下的0-30cm土壤的收获期、年均碳储量及碳储量增量分析均无显著差异,但收获干草组碳储量显著高于刈割组,收获干草组可能更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苜蓿及箭筈豌豆碳储量显著高于其他草地类型,可能其更有利于碳储量的增加。4.不同利用方式下的0-30cm土壤的收获期、年均全氮含量及全氮含量年际变化,2014年播种苜蓿显著高于箭筈豌豆+燕麦(p<0.05)。刈割组全氮含量显著高于收获干草组,刈割组可能更有利于全氮含量的增加。5.不同利用方式下的0-30cm土壤的收获期硝态氮含量2015年混播苜蓿显著高于箭筈豌豆(p<0.05);年均硝态氮含量差异不显著,刈割处理与收获干草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刈割组年均硝态氮含量高于收获干草组,刈割组可能更有利于硝态氮含量的增加。6.不同利用方式下的0-30cm土壤的收获期、年均铵态氮含量及铵态氮含量年际变化,2014年播种30%苜蓿收获期及年际铵态氮含量显著高于箭筈豌豆,且显著增加土壤中铵态氮含量(p<0.05)。刈割处理与收获干草处理之间无显著性差异,但收获干草组铵态氮含量高于刈割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