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我国经济和能源消费的快速增长,由SO2和NOx等酸性物质排放引起的酸沉降已成为我国突出的区域环境问题之一。控制酸性物质的排放,减轻酸沉降的影响势在必行。国家“十一五”规划提出10%的SO2削减目标,同时颗粒物的控制会使大气碱性物质排放下降,而NOx排放却继续快速增长。这些变化将引起我国酸沉降化学组成的改变,从而影响到生态系统的酸化过程。为此需要对我国未来酸化趋势与削减措施所带来的效益进行预测,为决策提供支持。本研究利用MAGIC模型对中国南方四个流域的土壤水酸化趋势进行了分析。首先利用这些流域的土壤化学现场观测数据拟合了铝溶解平衡子模型并确定了子模型参数,结果表明,尽管经典的三水铝石模式为众多酸化模型所采用,但并不适用于我国南方土壤。修正后的三水铝石经验模式在土壤水pH值不低于4时能够适用,经验常数可取pK=-2.40、a=1.65(上层土壤)和pK=-2.82、a=1.66(下层土壤)。利用四个流域实测的沉降和土壤水化学数据,对MAGIC模型进行了参数校验,结果表明MAGIC模型的整体模拟效果良好,尤其是在重庆的铁山坪流域。在土壤各个酸化指标,即SO42-、NO3-、Ca2+、Al3+浓度、pH值和盐基饱和度中,模型对SO42-的模拟结果与实测值最吻合,上层土壤比下层土壤的模拟结果好。本研究进一步应用校验后的MAGIC模型模拟了不同污染物排放情景下未来土壤和土壤水性质的变化趋势。结果表明,削减SO2排放能有效地控制我国土壤酸化趋势,但是仅靠“十一五”规划期间的10%的削减措施可能还不够,还需要长期、进一步削减二氧化硫排放,才能使酸沉降污染较严重的地区(如重庆)的酸化土壤恢复。具体而言,为了实现酸化土壤的恢复,酸沉降严重的重庆、广东和敏感性较高的贵州地区均需要控制至少70%的硫沉降,而土壤缓冲能力较强的湖南地区则只需保持现有的10%的削减水平。相对而言,不同的氮排放情景对土壤酸化的作用不明显,说明近期酸沉降控制的重点仍是SO2。但是,盐基阳离子削减可明显抵消硫减排产生的效果,因此在进行酸沉降控制时必须综合考虑颗粒物控制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