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行状产生于汉初,定型于南朝。南朝行状标志着行状的成熟,任昉的创作则奠定了行状文体的基本体式和规范,《齐竟陵文宣王行状》被选录入《文选》作为行状的范文。南朝是行状文体发展的重要时期,在行状发展史上具有阶段性特征。首先,从汉初到南朝,行状的文体功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提供备选人的基本材料发展为议谥、述德或为亡者立碑、作传提供原始材料,南朝行状已与汉初的行状有着实质性的不同。行状是杂传的一种,既具有杂传的一般文体特征,如采用纪传体的篇章结构,还形成了自身独特的文体特征,如叙事的特殊“真实性”、议论的主观性。其次,行状由其文体功能决定,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南朝行状与祭礼密切联系,它的文体功能渗透着儒家礼仪的影响和制约,是礼的外在表现。南朝行状还是人们留名万世的心理需求的反映。可以说,南朝行状直接或间接地反映了当时人们的生活状态、精神信仰、价值观念。再次,受南朝美文学思潮的席卷,南朝行状极度追求语言的藻饰、对仗,大量使用典故、修辞手法,具有较强的文学性。在状主的选择上,由尚武向崇文转变,状主的身份也有所拓展,僧尼进入关注视野;在人物刻画方面结合当时的时代风尚,不仅详细记录人物的生平行迹,还注意到人物的精神风貌,学识修养等。南朝行状是行状发展的关键时期,带有很强的时代特点。全面系统地考察南朝文学的发展全貌,应该把南朝行状纳入关注视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