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篇论文以初中、高中、大学的英语学习者为研究群体,考察他们在中介语书面叙事语篇里时序性的表达运用情况。本研究主要以Kruistum(2006),Masuda(2002)和Meyerson(1997)的分类及叙事框架为理论依据,将外语学习者叙事文本的时序结构分为微观层次、中间层次和宏观层次,探讨他们在英汉文本中时序表达的横向发展特征,并且采用多学科的,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研究方法,着重全面考察英语作为外语学习者时序性语言表达和外语叙事能力的关系,同时也涉及到母语汉语叙事语篇能力对英语叙事写作的直接和间接影响。根据以往研究存在的问题和文献研究的结果,在理论框架上,本研究力求突破时序性原有较为狭窄的时体特征习得及其定义,综合叙事学、心理认知和二语写作多领域的新视角来分析时序性,提出一个多层面的中介语书面叙事语篇的时序结构,从而在深层次上解读中国英语学习者写作过程中所体现的文化、语言及语篇行为。在研究方法上,采用定量研究与定性研究相结合的方法。在文本分析研究中,来自济南三所学校的90名学生于2006年9月,参与了为期三周的,在课堂环境中完成以无字图画为诱导材料的英汉写作任务。不同于前人的是,定量分析还开创性地将较为先进的Coh-Metrix软件应用分析学生英语文本,并且发现意图性、因果性、逻辑性及时序衔接等指标对叙事语篇时序性和叙事性的重要影响。而以问卷调查为主的定性描述旨在获得中国英语学习者叙事写作经历的背景信息,以期更好地解释学习者对与时序内容相关的叙事功能、内容和结构的表征并且能够进一步支持定量研究中的一系列数据结果。研究发现,中国英语学习者在叙事语篇的微观、中间和宏观时间结构方面遇到不同程度的困难。与英语本族语者总的相比,中国外语学习者的英语文本语言表达储备量小,缺乏变化。就微观层次的命题单位而言,大多数外语学习者能够选择适当的表达过去时间命题的时体形式,大致分清主要事件和故事背景,并且偶尔运用时态变化已达到特殊的叙事效果。而初中组学生文本中所出现的大量时体错误正是他们较低的英语水平和不成熟的语言运用的表现,但是这并未影响其叙事内容的丰富性。在修辞单位方面,学习者逐步能够意识到命题之间关系的重要性,通常以序列的方式将其连接起来。但在多数情况下,他们不能有效地表达出命题之间的因果性或同时性,并且往往忽视其间的修辞关系,例如背景关系、详述关系、结果关系等等,尽管这些修辞关系在一定程度上蕴含了时间关系。另外,三组受试学习者还缺乏对于连接词语篇功能的认识,因为他们大多采用增添式连接词“and”来确保叙事的顺畅。另外,三组学习者在汉语文本中使用因果连词的数量略高于在英语文本中的使用。在时间结构的中间层面,英汉文本呈现出较为一致的情节叙事模式,受试学习者一般使用句首时间和地点状语来表示时间转换,而且运用事件句、静态句、评价句和人物引语分别来达到推进故事的时间进程,提供背景信息以及增强叙事效果的目的。同时,通过对外语学习者写作文本的分析说明,他们语篇中确实存在情节不连贯的现象,并且由于没能遵循叙事时间链的规范而导致叙事时间的阻断。而在宏观叙事连贯层面上,本研究采用Coh-Metrix软件综观受试学习者英语叙事文本的因果、空间关系,意图性及时间连接词的使用情况。就叙事文本的因果结构而言,初中组学生文本含有较少的与叙事顺序相关的因果信息,而他们在Coh-Metrix软件中所获得的可读性高分源于其它重要指标,例如:句间概念相似性,意图性表达以及连词的使用。与初中组和高中组学生相比,尽管大学生们的文本较长,但他们并没有提供很多情节间的因果关系,由于认知方面的局限,他们在将各个事件组成一个具有因果关联的网络方面同样面临着困难。结果还表明,初中组学生的总体表现略强于其他两组,这可归因于初中学生大量接触及练习记叙文,而在这一层次上母语的迁移也无疑有助于学习者英语语篇时序特征的表征。与学习者的英语文本相比,汉语中的时间表达资源及其表达方式的不同配置有别于英语。就显性标记而言,学生们通常借助于体形式以及时间副词来建立过去时间参照点。若以隐性的方式来表达,学生们主要依赖语篇语境并且依靠自然叙述顺序采用零标记形式。尽管汉语文本显示出时序表达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但受试学习者将叙事语篇组织成为以目标为导向的,具有层级性的时间结构的能力还有待发展和完善。另外,研究结果也表明中国外语学习者叙事能力的发展离不开文化—教育环境的影响。本研究归纳认为中国外语学习者中介语书面叙事语篇时序性的多样化组成特征是受以下几个因素的共同作用的,(1)叙事结构,图形-背景区分;(2)情景模型表征;(3)主题焦点和(4)时间结构各层面的侧重。本研究结果既具有较强的理论价值,又具有实践价值。从理论上讲,文中建立的模式能够通过对时序性表达的功能分析更好地了解中介语叙事语篇的结构特征,特别是学习者如何表达时序概念;较为复杂的时间意义如何一步步发展;叙事语篇的时间进展是怎样的;多种时序语言表达手段在外语发展的不同阶段如何协同作用等等。而这种对二语时间语义的习得探究以及它在中介语语篇中的运用有助于了解外语学习者潜在的概念系统。总的来说,本文所包含的重要理论构念是,叙事语篇时序性的形成依靠自下而上的,由微观层次、中间层次构成的时间语义关联和宏观层面自上而下具有层级性的,因果关联所构成的相对独立而又相互影响的机制的作用。从实践意义上讲,外语教师在微观、中间和宏观互动的层次上教授影响时间表达的各种因素,包括内容、表达手段以及语境因素,其视野必将随着对语言形式—意义匹配以及时间语义的关注而得到拓展。外语教师可以将本文提出的以目标为导向、多层面的时间结构概念应用于教学材料的准备和课堂教学,以便使学习者增加表达时序性的手段,增强时间表达的跨文化意识,并提高叙事文体的整体修辞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