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仪式本身是人类长期实践中总结出来的一套超越现实生活固定的、非功利性的、可复制的行为活动,它是具有意义表达的神圣性活动。现实中,仪式已经普遍到生活中的每一个领域,学校仪式也由此衍生而来,学校仪式是指为了达到某种教育目的,在学校场域内进行的一套具有象征意义表达的、固定形式的、且可复制的程式活动。学校仪式是学校德育的一个重要方式,学校仪式包括学校“仪式化”行为,学校典礼以及学校礼仪,学校仪式的操演有包括场景布置、程序等在内的静态要素和学生主体性参与等动态要素构成。在学校仪式中出现的学校仪式“形式化”的倾向,是指学校仪式在操演过程中,由于外在形式(包括场景、程序)的操演不当而导致其内在意义不得以表达的现象。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表现为仪式操演中对仪式外在形式的轻视,将学校仪式置于名存实亡的“走过场”形式。学校仪式具有规范、价值导向、群体认同的德育功能,在操演过程中学校仪式外在象征符号形成了一个巨大的“意义场”,学生通过主体参与,体验和感受学校仪式所要表达的意义和价值观,从而达到学校德育目的。然而在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出现后,外在的象征符号(如场景、程序等)遭到破坏,致使学校仪式初衷的意义和价值观得不到表释,故而致使学校仪式的德育功能减弱。同时,学校仪式是一个虚拟的符号表达行为,在象征性符号遭到破坏,意义和价值观得不到表达,德育功能减弱或是丧失的情况下,也就变成了虚假的、空洞的行为,且学校德育者还在不断的重复这种空洞虚假的行为,学生感情上开始抵触甚至是厌倦了这种学校仪式,同时也致使学校德育本身遭受巨大的道德质疑。学校仪式的参与者,包括学生和教师,都在一定程度上有学校仪式是“走过场”的思想,产生这种思想的根本是因为学校仪式中政治意识形态始终在场,在学校仪式操演中占据了主动的地位,而在现实生活实践中,学生对于政治意识形态却是冷漠和无知的,这种矛盾直接造成了学生对于学校仪式中的种种关于政治意识形态的东西没有生动形象的感受,直接导致了学生对于学校仪式不感兴趣甚至是反感,学生的这种反应直接也导致了教师的无能为力同时,多元价值观对于学校德育工作者和学生的冲击,造成了学校德育的迷茫和学生对于主流道德价值观的不认可,于是顺其自然的学校仪式也就出现了所谓的“形式化”倾向。中小学学校仪式的改进的价值取向在于回归仪式的庄严和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同时针对学校仪式“形式化”倾向的根本原因提出了学校“政治仪式”和“非政治仪式”区分进行的建议,打破学校德育中将政治教育与道德教育等混为一谈的局面,使得学校“大德育”中各部分目标明确,各司其责,减少学生对于政治教育的厌倦,以此有序发挥各部分教育的最大功能,达成学校仪式预期的德育目标。在多元价值的背景下,学校仪式应该在对话的基础上创新学校仪式的核心道德价值观,在此价值观的引导下,学校仪式才能达到学校德育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