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大学课程实施中的学生参与

来源 :中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ngguoj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大学课程实施是将大学课程理论转化为课程实践的活动,是把知识经过课程转化为大学生的各种素质的过程。大学课程实施是一个复杂的、动态的过程,是整个大学课程改革中最难以控制和预测的阶段。大学课程实施具体表现为大学课堂教学,或者说,大学课堂教学是大学课程实施最具体、最直接的表现形式。其中,大学生的学是教学活动中不可替代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学课程实施的主要目的在于促进大学生的发展,大学生的发展是大学课程实施的具体着眼点和最终落脚点。 大学生作为大学课程实施的主体之一,主动而积极地参与到课程实施中来,既有利于自身,包括其学习、身心发展在内的各方面的全面协调发展,也有利于教师在师生经验“共享”中得到提升。另外,大学生参与课程实施,对协调师生关系以及课程改革都有推动作用。 现实的大学课程实施中存在学生参与不足的现象。其中的阻力,涉及课程政策、教师“惰性”、课程评价、高校管理制度以及大学生自身等各个层面的因素。 本文认为,课题学习、案例教学及田野学习对课程实施中教师的 “教”和学生的“学”以及传统的课程评价方式发起了挑战,有利于促进大学生参与课程实施。
其他文献
学位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各国的文化和思想在不同的国家之间进行交流、传播,各国综合实力的强弱不单单表现在经济的发展速度,也强调文化软实力的建设。习近平总书记在广州
义务教育段内的班级作为特殊的初级群体,具有明显的以公平、正义为精神内核的公共性。促进教育的过程性公平是时代发展的要求,而班级弱势学生的存在则是教育过程性不公平的最
本文力图在梳理斯塔茨心理学思想形成背景、演变历程的基础上,勾画斯塔茨的心理学整合观——心理行为主义理论,以此为起点,阐述其他心理学家在心理学的分裂与统一问题上的观点,并
本研究主要回答三个问题:其一,究竟什么样的人是“知识分子”?知识分子与大学教师之间呈何种关系?其二,大学教师的“知识分子”批判精神式微的成因与机理何在?其三,大学教师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