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年来,一系列颇具影响的实验哲学研究发现美国人与中国人的指称性直觉存在系统的差异。具体而言,来自美国的受试大多持有克里普克式的历史因果直觉,而来自中国的受试大多持有罗素、弗雷格式的描述性直觉。尽管该系列研究引发愈来愈多学者的关注,但是有关专名指称的一些重要议题却依然悬而未解。首先,专名指称性直觉中的跨文化差异是否与某一特定的实验材料有关这一问题亟待探究。其次,学界迄今鲜有研究系统地探讨专名指称性直觉跨文化差异的成因与发展。再次,专名究竟如何与其指称对象建立关联仍为语言哲学界一大未解之谜。鉴于此,本研究试图通过四项实验为上述三大问题提供答案。实验一旨在考察普通大众的专名指称性直觉是否真正存在跨文化差异,并试图描绘该差异的发展轨迹。借助一项新颖的真值判断任务,实验一发现中、美成人的指称性直觉的确存在显著的跨文化差异。在确定专名指称对象的过程中,美国受试更多地具有历史因果直觉,而中国受试则较多地持有描述性直觉。颇为有趣的是,来自中、美两国的七岁儿童对真值任务的判断与这两个文化环境内成人的判断相似,其指称性直觉亦呈现出系统的跨文化差异。值得注意的是,对实验一的结果仔细分析发现,实验材料中的两个故事案例在来自中国的受试群体中引发不同的直觉判断,中国的成人与儿童在其中一个案例中倾向于持有历史因果直觉,而在另外一个案例中则更多地持有描述性直觉。实验二试图考察为何这两个相似的案例引发不同的直觉判断。为此,对实验材料中所涉及的行为之道德价予以控制,产生两个对立的实验组,即无罪组和有罪组。实验结果显示,指称性直觉跨文化差异仅存在于无罪组中;而在有罪组中,来自中、美两国的受试并无明显差异。在同一文化群体内,道德价的高低并不会显著影响人们有关专名指称的直觉判断。此外,该项实验还发现美国受试在有罪组的两则故事中表现不一,而中国受试在无罪组的两则故事中表现不同。这一系列结果初步表明,上述案例之间的差异并非由道德价的不匹配所致,且道德价与指称性直觉中的差异似乎无直接关联。实验三试图采用认识视角启动方法,对专名指称对象的确定与认识视角的潜在关系进行探究。为此设计了一系列有关时空视角择取的任务,并对两组母语为英语的受试进行训练,受试随后需要完成类似于实验一所使用的真值判断任务。在一组实验中,受试需要坚持自我认识视角(自我视角组),而在另一组实验中,受试则需要从他人的角度完成任务(他人视角组)。出乎意料的是,来自美国的两组受试在完成若干认识视角启动任务后,在真值判断任务中均倾向于持有历史因果直觉,且他人视角组的历史因果回答比例高于自我视角组,但这一差别尚未达到显著水平。鉴于实验三所得数据与预期结果不符,实验四直接对回答真值判断任务所需的认识视角进行控制。其中,一个实验条件所涉及的认识视角具有歧义,受试可以采取自我认识视角抑或采取故事内专名使用者的认识视角,故称作为原始组。另外两个实验条件分别为故事内视角、故事外视角,在这两个条件下受试需要相应地从故事内专名使用者的角度或故事外专名使用者的角度回答问题。实验结果表明,当认识视角具有模糊性时,美国人倾向于从自我视角出发完成有关专名指称的真值判断任务,而中国受试则倾向于站在他人的角度来确定专名的指称对象。然而,当实验明确规定认识视角时,来自中、美两个文化环境的受试均可基于该视角准确地判别某一专名所指代的对象。由于先前报道专名指称性直觉跨文化差异的实证研究大多采用了认识视角模糊的实验材料,因而该差异似乎可归因于中国人与美国人惯常采用的认识视角的不同。简言之,上述实验主要取得以下四项研究成果。第一,通过使用新颖且更加自然的真值判断任务,实验一证实了中、美成人的指称性直觉存在显著差异,这说明指称性直觉中的跨文化模式并非依赖于某个特定的故事情景或某种单一的任务类型。第二,母语分别为英文和中文的七岁儿童与其各自所在文化群体中的成人具有相似的指称理论,即指称性直觉的跨文化模式在七岁至成人阶段并无发展变化。这一发现在一定程度上制约着对指称性直觉跨文化差异的成因的探索,表明学校的正规教育以及社交经历与该种差异的形成并无关系。由此可推测,不管这一文化模式由何种因素激发,该因素在早期的孩童发展阶段业已发挥作用。第三,道德价对专名指称性直觉的影响甚微,在跨文化模式的形成过程中可能发挥微小的作用。第四,中、美受试的指称性直觉中的跨文化差异很大程度上反映了其不同的认识视角择取策略。中国受试较多地支持描述性理论是因其倾向于择取他人的认识视角回答问题,而美国受试对历史因果理论的支持则源于其对自我认识视角的坚持。以上实验结果有助于对指称概念进行重新构建,并可为专名指称机制这一语言哲学谜题提供二元论回答。本文认为,指称关系是一种三价的认知关系,存在于有意识的思想体内,而非外部的客观世界。有关指称直觉之跨文化差异以及文化群体内部差异的实证研究结果,对专名指称理论的构建起到一定的约束作用。在确定专名指称对象的过程中,合格的语言使用者可能并非受限于某种单一的指称理论;相反,描述语理论与历史因果理论均可发挥作用。综上所述,本论文首次对专名指称性直觉跨文化差异的成因与发展进行系统考察,一方面拓展了指称问题的研究疆域,另一方面限定了指称性直觉跨文化差异之成因的探查范围。此外,本研究对专名指称理论的构建及其它语言哲学论题的探析亦颇具启迪意义。未经系统的语言学或哲学专业训练的普通大众针对与语言相关的议题能够提供稳定、可靠的直觉判断,该类直觉或可作为语言哲学理论合理的证据来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