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皖北猪是上个世纪80年代安徽培育的瘦肉型优良地方品种,饲养量曾达到阜阳地区当地种猪数量的68.93%。但是,由于在地方猪种保护方面的失策,皖北猪濒临灭绝。进入二十一世纪后,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市场对“优质猪肉”需求量的增大,皖北猪的经济价值被重新认识。皖北猪在历经了20余年的变迁,遗传基础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此,本研究通过对皖北猪种质资源的研究,旨在探讨和发掘皖北猪种质特点,促使地方品种资源的保护和合理的开发利用。选择初生至6月龄皖北猪公猪38头和母猪49头,分别在出生后哺乳前和2月龄、4月龄、6月龄时空腹称重,并在3月龄、4月龄、5月龄和6月龄测定体长、体高、胸围、胸深和胸宽。结果表明,公母仔猪从出生至6月龄间,平均日增重和绝对生长逐渐增强,体尺指标增加。6月龄公母仔猪的体重分别达到43.50±1.15kg和41.05±1.26kg,差异不显著(P>0.05)。在4-6月龄期间,公母仔猪体长和胸围的绝对生长呈现弱势,公母之间的体尺指标差异均不显著(P>0.05)。选择健康皖北猪3.5月龄仔猪和3.5岁空怀成年母猪各7头,前腔静脉采血和抗凝,测定外周血细胞。结果表明,成年母猪相对于仔猪,外周血红细胞及其相关指标升高,平均红细胞血红蛋白浓度,成年母猪317.25±1.55 g/L,仔猪300.75±3.12 g/L,差异极显著(P<0.01),其他指标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外周血白细胞数及其分类数均呈下降趋势,其中淋巴细胞数(P<0.05)和白细胞数(P<0.01)差异均显著;血小板数目比仔猪低49.3%(P>0.05)。选择4岁皖北猪种公猪和长白猪种公猪各6头,前腔静脉采血和抗凝,测定外周血细胞。结果表明,皖北猪种公猪红细胞数、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压积,以及血小板数、血小板压积等指标与长白猪相比较,均呈升高趋势,但差异均不显著(P>0.05);白细胞总数及白细胞分类,亦无显著性差异(P>0.05)。选择皖北猪妊娠母猪35头和长白猪妊娠母猪38头,其中皖北猪初产母猪9头,经产母猪26头;长白猪初产母猪14头,经产母猪24头,测定产仔性状。结果表明,皖北猪初产和经产母猪的窝产仔数分别为9.92±1.15和10.83±0.56,与长白猪相比较,分别低于后者18.04%和8.40%(P>0.05);在产活仔数上,皖北猪在初产时的活仔数低于长白猪13.49%,在经产时的活仔数高于长白猪5.12%,差异均不显著(P>0.05)。以L(35)正交法设计5因素3水平试验,研究猪的随机扩增多态性DNA (RAPD)优化反应条件,分析皖北猪个体之间的遗传距离。结果表明,猪RAPD优化反应条件为Mg2+浓度3.00mmol/L, Taq酶1.50 U, dNTPs浓度0.40 mmol/L,引物浓度0.50 μmol/L,模板浓度1 mg/L。利用优化的反应条件,20头猪共扩增出64条带,其中多态性条带31条,占总条带的48.44%,条带分子量范围0.20 kb-2.50 kb;带谱相似率,最高为0.970±0.005,最低为0.870±0.018;平均杂合度为0.113。综上所述,皖北猪从出生至6月龄间的仔猪,平均日增重和绝对生长逐渐增强,公母猪之间的体重和体尺性状差异不显著;成年母猪红细胞运输O2和CO2的能力及其免疫功能可能强于仔猪,仔猪血小板数的生理性波动性较强。与长白猪相比较,皖北猪窝产仔数无显著差异,公猪外周血红细胞的生理功能可能优于长白猪,但其白细胞和血小板等相关指标无显著性差异,皖北猪血小板的生理波动性更为明显。新组建皖北猪群处于亲缘关系不清的遗传非均衡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