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当下的文体学研究角度来看,汉代五言诗作为一种文体其背后必有一些充满新意的、生动的文化意味。本文试从文学史、文体学、文化这几个不同但又不能截然分开的角度来探索隐含在汉代五言诗这一文体背后的文化内涵。
“绪论”主要是论述在文化诗学这样一个大的语境中,文体研究所呈现出的和应该呈现出的状态、文体及其相关概念的内涵,为下文对五言诗的论述打下基础。
“第一章”通过对历史上关于汉代五言诗产生历史轨迹研究的梳理,以及对五言诗标准的不同于传统的认识——把钟嵘的“滋味说”和逯钦立先生偏向于“形式”的标准结合起来的自由的、非量化的、有弹性的标准,提出关于五言诗产生、发展轨迹的看法。
“第二章’’主要是就文体的一些本体论的东西展开论述。一、把“流动”作为文体的一个本质特征进行论述,体现其生成性,同时也就彰显了对五言诗这一文体形态生成轨迹研究的意义。二、提出“五言诗的文体辉煌始于汉代”这一命题。这不同于学术界普遍认同的五言诗的辉煌是魏晋及其以后的事情,其实这也更突显了前一部分关于文体“流动性”的论述。三、提出了“文体形式”和“文体内容”的概念,并对其具体内涵进行解析。
“第三章”从文体形式方面论述五言诗这一文体形态的文化内涵。一、从诗与乐的关系入手,寻找音乐在汉代五言诗发展历程中的作用及其中的文化意味。二、从数字的角度对诗歌由四言偶字数向五言奇字数、字数与句数之间由偶偶相配向奇偶相配转变的文化内涵进行分析。三、虚字在五言诗产生、发展过程中的作用及文化内涵。四、在汉代五言诗与汉赋的比较中总结汉代五言诗作为一种文体的文化内涵。
“第四章”采用细读的文本分析方法,从文体内容的角度来论述汉代五言诗的文化内涵。每一节的标题“青青河畔草”、“江南可采莲”、“今日良宴会”、“所思在远道”、“音响一何悲”既体现了五言诗的发展轨迹也体现了其每一发展阶段上的文体特点。
“第五章”从“纯文化”的角度来谈汉代五言诗。在五言诗从一颗种子发展为郁郁成林的过程中,有各种文化元素参与其中,比如:汉代的民间、汉代的经学、汉代的社会环境、汉代的文人。一方面,正是这些文化元素的参与使得五言诗逐渐地产生并发展起来,另一方面,诗歌的发展也使得这些文化元素得到彰显,二者互相发现和生成。本章最后一节从汉代五言诗的状态分析其在后代发展的潜在文化因素和状态。“结语”除了总结本文的论述以外,还比较了汉代五言诗与当代网络文学的发展情况。二者从表面上看没有多少联系,但二者潜在的文化背景有一定的相类之处。首先,它们都是从民间流传再发展为一种文学样式的。我们现在还存在着对“网络文学”这种说法是否成立的讨论,而五言诗在产生之初也存在过类似的讨论;其次,它们都是人们精神变革、审美心理变化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