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建筑被视为能传播信息的媒介。在传播文化、塑造城市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一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价值。在当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传播环境更加广泛,但也存在对其媒介角色认知不全面、盲目追求传播度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出发,系统性剖析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作为媒介表现出的性质都有其意义。文章以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的视角切入,基于多学科理论成果,结合对历史实践的追溯,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建筑被视为能传播信息的媒介。在传播文化、塑造城市等方面,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一直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与价值。在当代信息技术的加持下,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传播环境更加广泛,但也存在对其媒介角色认知不全面、盲目追求传播度的问题。无论从理论还是实践角度出发,系统性剖析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作为媒介表现出的性质都有其意义。文章以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为研究对象,从“媒介”的视角切入,基于多学科理论成果,结合对历史实践的追溯,构建了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媒介性的认知框架,回答了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媒介性从何而起、如何解读、如何体现以及媒介性研究有何推广意义等问题。全文分为五个章节,呈逐步推进的关系:文章首先介绍课题研究背景,界定研究对象与内容,并分析国内外研究现状,找到相关研究中可以完善的部分。第二章从传播学、符号学、心理学、建筑学中寻得建筑作为媒介的理论依据,同时对东西方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实践进行媒介视角下的追溯,在此基础上阐释媒介性的概念。第三章对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媒介性进行解读,基于对城市公共文化建筑传播中各环节、各要素的分析,提出媒介性的三个认知维度,即物质载体、连接手段与信息本体,并探讨影响媒介性表达的因素。接下来,建立媒介性三个认知维度与城市公共文化建筑设计的关联,并通过具体的案例讨论媒介性在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界面、形态、功能、场所等设计层面如何表达。最后依据全文论述,提出塑造城市公共文化建筑媒介性的要点,归纳媒介性研究的启示,探讨媒介性在其他场景中的推广意义。文章扩展了对城市公共文化建筑角色的讨论,为建筑行为提供新的解读方法,也为未来城市公共文化建筑设计提供新的视角。在适当的范围内关注城市公共文化建筑的媒介性,营造良性的信息传播与交流发生的环境,对实现建筑与人的和谐相处以及城市的可持续发展有着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基坑上跨既有盾构隧道开挖,导致地层应力释放及坑底土体回弹,会引发隧道结构上浮变形。门式抗浮框架是一种由抗拔桩和抗浮板组成的隧道抗隆起结构,近年来逐渐被应用于工程当中。然而根据现有的工程案例及研究现状,工程仍存在抗浮框架与地层相互作用机制不清、抗隆起效果不明,结构凭经验设计等难题。本文以深圳市桂庙路快速化改造(一期)工程为工程依托,研究门式抗浮框架对隧道上浮变形的控制机理及控制效果。通过现场实测,探
在城市的发展进程中,广场已经成为居民生活的重要场所,人们对城市广场的空间品质要求愈来愈高,但随着城市人口数稳步上涨,丘陵城市中土地资源以及生态环境矛盾日益突出。丘陵是我国五种基本地形之一,丘陵地形由于地势的高低起伏,形态的复杂多变,其作为地理基础形态的骨架系统对广场的城市空间结构和空间形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如何通过城市广场的建设提高土地资源利用的价值以及提升丘陵城市的生态环境质量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问
钢筋活性粉末混凝土(Reactive Powder Concrete,RPC)外包负载钢梁加固方法是在钢梁持荷状态下布置钢筋浇筑RPC的一种新型实用加固补强技术。该加固技术施工时基本不影响正常生产生活,能有效解决钢梁耐火耐腐蚀性差的问题,显著提高型钢梁刚度、承载力和耗能性能。目前,对于钢筋RPC外包负载钢梁的抗剪研究尚无先例,缺乏相关理论和较为准确的承载力计算公式。本文结合试验研究、理论分析和有限
城市内盾构隧道掘进造成的地层扰动会导致地面沉降,影响地面建筑和交通道路的安全。扰动的程度受掘进参数、地层参数、隧道几何参数和异常工况等影响,基于有限元、地层损失率等方法难以考虑地表纵向沉降预测的多参数耦合作用,且难以满足及时、准确的预测要求。针对以上问题,本研究基于传统机器学习算法(BP神经网络和随机森林)和深度学习算法(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和双向长短期记忆神经网络)建立盾构掘进地表纵向沉降预测模型
2020年普利兹克建筑奖的桂冠,由来自爱尔兰都柏林的伊冯·法雷尔和谢莉·麦克纳马拉摘得。在过去的43年中,她们怀揣着一颗纯粹的建筑心,为社会奉献自己的建筑实践。事务所以爱尔兰首都著名的街道命名,从某种意义上说,爱尔兰城市宁静而诗意氛围正是她们一直在建筑中寻找场所精神和体验的最早启蒙。在建筑界她们并非是明星般的人物,但她们在成立事务所后一直低调、努力、坚持地做着最本分的工作。她们的建筑实践起源并扎根
尾矿堆存问题对环境具有严重的危害性,随着堆存数量的增加,安全隐患显著增大,在降雨、地下水、地震等综合作用下易造成尾矿库的溃坝从而诱发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尾矿具有类似粘土的化学组成,可作为制备地聚物的潜在原料,回收利用尾矿废弃物可以减轻尾矿堆存对生态环境的不利影响。然而目前大多数低硅尾矿,Si、Al含量低,不利于地聚物结构的形成。基于此,本研究以提升低硅尾矿综合利用率为目标,探索以低硅瓦板岩尾矿
湖南大学南校区在发展过程中出现了一大批旧建筑,其中包含了文物保护单位、历史建筑和一般性旧建筑。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受文物保护法法规保护,其建筑风貌、结构均得到了较好的保存和定期修缮。对于未进入保护名单且大量存在的一般性旧建筑,人们的保护意识并不高,并缺乏现实意义上建筑更新的法律法规与系统理论指导。本文针对湖南大学南校区一般性旧建筑保护更新策略的研究,共分为五章,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部分:课题背景研
在生活水平逐步提高,建设全面小康的任务已经完成的历史节点,中国的私家车普及率达到新高,平均两到三个家庭就拥有一辆私家车。而另外一方面,由于城市化速度较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还不够完善,由此而引发的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问题造成了巨额的经济损失乃至生命安全损失。在上述背景下,如何合理地对交通进行管控,以及规划下一步的基础设施建设是城市发展的一大重点方向。由此提出的智慧城市概念,即科技与城市发展相融合,为
国家对PPP(Public-Private Partnership)模式和EPC(Engineering Procurement Construction)模式的政策支持加上两种模式本身的资源配置优势,使PPP与EPC模式相结合在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建设、运营中受到大力推广。PPP+EPC项目同时具备PPP和EPC模式的优点,但管理体系也更加复杂,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社会监理企业与业主之间权责分配不清晰
近年来,随着我国工农业生产的不断复杂变化和城市化进程的飞速加快,环境污染问题日益突出,并且具有伴生性和综合性。砷(As)和镉(Cd)的共同污染始终是中国农田中以及历史性金属开采和冶炼活动中的典型问题。由于两种金属的独特性质,土壤中As和Cd的修复遇到了许多困难。目前,常见重金属污染土壤通过物理化学生物等方法进行修复,其中稳定固定是比较有效且普遍适用的一种方法。沸石和生物炭是常见且性价比较高的吸附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