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尾声”作为曲学名词,有广狭二义,广义的“尾声”指套数之末用以收结全套的部分;狭义的“尾声”专指用以收结全套的特定曲牌。“尾声”由简到繁的演进与北曲联套复杂化、音乐多样化的发展历程是一致的。“唱赚”和诸宫调中的“尾声”多为三句简尾,《董西厢》中【绪煞】的使用,标志着三句简尾向多句繁尾的演化。虽然元曲“尾声”曲牌已日渐丰富,但仍存在省题标【尾】的情况,周德清等人自觉地不再使用【尾】这样的省称,并为“尾声”固定宫调归属,至明人改定元杂剧,“尾声”方始定型。北曲“尾声”虽纷繁复杂,但各宫调仍集中使用某几支“尾声”曲牌。绝大多数的元曲套数与“有尾声名套数”相合,但在“尾声”的实际运用中尚存在诸多变体,如套数缺尾及“尾声”后接续曲牌。元杂剧中无尾套数则均出现在杂剧末折,这与杂剧的体制有关,应归因于演出;而元散曲中无尾套数仅八例,应是早期缺乏规范或原作脱讹所致。元代及明初北杂剧末折“尾声”后接续之曲属于“散场”,非末折“尾声”后接续之曲则多为插曲,均是照顾舞台演出效果所致。《唱论》所录“尾声”中,“隔煞”并非【隔尾】,不能仅因二者名称相似而将之对等;“羯煞”并非以羯鼓伴奏的“尾声”,而应是声音急促、高亢并暗含高邈或悲切之情的一种“尾声”。《董西厢》中,【错煞】与【绪煞】同属“越调”,句格相近,应为同曲异名,据《九宫大成》将之定名为【绪煞】。“唱赚”中的【赚】来源自四片《太平令》,亦应分为四片,【赚煞】即是“三句尾”与【赚】后两片的集曲。【歇拍煞】应是【歇指煞】之误写;【离亭宴带歇指煞】并非带过曲作“煞”,而应是【离亭宴煞】与【歇指煞】的集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