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氮调控对土壤--葡萄体系肥料氮去向及损失的影响

来源 :河北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X20000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葡萄园水氮投入过高、利用率低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一系列环境问题,本研究以鲜食葡萄“红地球”(Eriobotrya japonica)为研究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进行为期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水氮调控处理,分别为传统水氮、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探明了土壤-葡萄种植体系中肥料氮的去向及主要损失途径,构建了有效阻控葡萄园氮素损失,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调控措施,为葡萄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土壤-葡萄体系氮素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在461.06kg/hm2左右,各处理氮素主要来源为肥料氮和起始无机氮,然而输出途径各处理表现则明显不同。传统水氮和优化水氮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淋溶损失>气态损失,移动水肥和优化水氮+DMPP表现为: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淋溶损失>气态损失;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能减少43.29、48.92和35.1kg/hm2的系统盈余,气态损失、淋溶和土壤残留三者的氮素输出减少187.10、140.26和161.37kg/hm2。3个减氮控水处理中移动水肥减幅最大。
  (2)不同水氮调控下,氮素气态损失(N2O排放和NH3挥发)约占总施氮量的0.85%左右。N2O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H3挥发累积量与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有明显关系。不同处理氮素气态损失占总施氮量的0.77%~0.95%。与传统水氮相比,减氮控水处理土壤N2O排放量降低了27.44%~32.05%,NH3累积挥发量降低了25.27%~42.02%,气态损失总量降低了22.50%~25.64%。优化水氮+DMPP处理气体总损失量减幅最大,减排效果明显。
  (3)土壤氮素淋溶中以NO3--N为主,且淋溶液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表层(0-30cm)、根层(30-60cm)和非根层(60-90cm)深度土壤淋溶液总量表现为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移动水肥与传统水氮相比,表层(0-30cm)、根层(30-60cm)和非根层(60-90cm)淋溶量分别减少了1220、1120和396mL,相差最大。
  (4)不同水氮调控下,土壤氮素残留量约占总施氮量的25.10%左右。收获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15N丰度值逐渐增加。与传统水氮相比,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分别降低了147.25、107.69和128.64kg/hm2的土壤残留量,提高了18.46%、1.69%和3.10%根系活动层氮素残留比例,其中移动水肥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5)不同水氮调控下,作物吸收量约占总施氮量的19.98%左右。萌芽期、果实采收后和翌年花前,葡萄新生组织(须根、茎、叶片、果实和果茎)对肥料氮吸收竞争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与传统水氮相比,合理的减氮控水并不会造成植株吸氮量差异,反而在着色期和翌年花前提高3.54~21.85kg/hm2的15N吸收量,提高2.77~7.31倍15N利用率。同时在优化水氮的基础上配施DMP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植株新生组织对当季氮的吸收能力。综合二个生育期来看,移动水肥处理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增幅最为明显,表明减氮控水的基础上改变施肥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氮素吸收利用。
  综上,土壤-葡萄体系氮素处于盈余状态,氮素去向主要为土壤残留和作物吸收。与传统水氮相比,合理的减氮控水能减低氮盈余量,降低气态损失,降低淋溶量,降低土壤残留量,提高根系活动层氮素残留比例,促进新生组织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并且在稳产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品质。移动水肥处理(施氮量413kg/hm2,灌水量546m3/hm2/次)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综合评价为适用于本鲜食葡萄园的最佳水氮调控措施。
其他文献
真空预压过程中真空压力随深度的增加而减小,真空吸力减小,将会导致深层软土加固效果欠佳,可能会引起不均匀的固结等工程问题。基于此,文本开展了真空预压室内试验,探究了真空预压新方法,该方法主要是通过注气的方式使得深层土层产生裂纹劈裂,加速土体的固结。  许多专家学者采用室内试验、理论分析方法和数值方法,致力于研究排水板真空压力的分布、水平变形和沉降演化规律、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以及真空预压过程中的不排水
地铁车辆段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中对车辆进行运营管理、停放及定期维修和保养的场所,占地面积大,具有天然的交通优势。在地铁车辆段广阔的上部空间进行上盖物业开发,已成为我国各大城市解决城市用地紧张和缓解轨道交通资本投入的有效方式。  不同于普通地铁运营线路附近建筑物的振动噪声问题,对于地铁列车运行影响下的车辆段上盖建筑,由于上盖建筑位于列车线路的正上方,列车运行引起的振动没有经过土层的衰减,而是沿着柱、
基坑工程是岩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领域,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发展,对于基坑围护结构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随之涌现出许多新型结构。格形地下连续墙作为其中之一,因其独特的几何构造、较大的整体刚度、对墙后土体变形的控制、无需坑内支撑体系、可作为永久性结构等诸多优点,目前在多个基坑工程中得到应用。作为一种形式较为新颖、结构较为复杂的围护结构,现有的设计规范与施工经验不能直接应用于格形地下连续墙,其在基坑开挖时的工作
采用钢绞线的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已广泛应用于桥梁工程中,钢绞线应力状态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的使用性能起着至关重要影响。现有钢绞线应力检测方法如针对拉索索力测试的动测法、基于声弹性理论的声测法以及通过局部破损的应力释放法等均较难用于在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内钢绞线有效应力检测,利用铁磁材料的磁弹效应实现碳钢线材应力或钢绞线预应力检测已取得重要进展。  本文利用磁畴理论和磁弹耦合理论,针对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中钢绞
学位
我国城市的空间结构正由“单中心”模式向组团式发展模式演变。为让城市轨道交通更好的服务各组团区域的居民,越来越多的地区选择将已有的轨道交通外延至周边组团。但是,延伸线不同于其他新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延伸线引起的客流增量可能会对既有线路带来客流冲击,甚至影响整条线路的正常运营。因此,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延伸长度的合理设置尤为重要。为更好的促进城市空间结构的轴向发展和带动轨道交通沿线的城市建设与经济发展,本
学位
近年来我国机动车保有量不断增加,城市道路交通拥堵和行车事故愈发严重。交叉口是道路交通事故的高发地,在路侧接入道路密集,用地紧张,又无信号灯控制的双向四车道路段,左转车流组织的合理性对提高道路通行能力,减少冲突事故有着重要作用。国外发达国家针对平交口的左转车流采用了许多行之有效的组织方式,而我国对左转车流组织方案的优化设计、应用与评价都还处于初级阶段,与发达国家差距较大。因此研究优化左转车流的交通组
随着国民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机动车保有量的持续增加,车辆出行日益频繁,在方便生活的同时,给城市道路交叉口带来了严重的压力,因此道路交通信号灯作为重要的交通设施被广泛运用于交叉口交通流的管理和控制。作为交通信号灯最重要的辅助工具,倒计时显示器也在国内得到逐步的推广和使用。目前国内外对倒计时显示器的研究主要集中在驾驶行为及安全角度,本文重点将倒计时显示器对道路交叉口通行能力的影响进行分析,以确定倒计时
城市快速路提供着快速的跨区域交通联系,承担着中心城各片区之间和城市对外交通的快速集散,本文以济南市工业北路为例,对快速路的交通需求预测、型式选择及横断面方案等进行研究,提出适应居民出行需求的建设方案。  首先,分析了项目建设的背景概况和功能定位,了解了影响区土地利用、交通设施和沿线轨道交通的现状及规划,找到了现状周边路网上的重要道路节点。从道路交通和居民出行等方面进行了数据资料收集,依据建设项目的
作为一种快速、舒适、大运量的客运交通方式,进行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现已成为解决城市地面交通拥堵、提高城市公共交通系统效率的重要方向,其在客运交通中所占有的骨干地位日益明显。但轨道交通明显地存在建设资金较高、受土地利用和地质条件限制等问题,因此在进行轨道交通建设和运营管理时,为降低决策的风险,对未来客运需求及客流分布特征的预测并保证其准确性和可靠性变得极其重要。在城市轨道交通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本文以济
学位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系统以其运量大、运行速度快、准点性好、节能环保等特点在公共交通运输方面发挥日益重要的作用。城市轨道交通运营中断会增加乘客的出行延误,导致大量乘客滞留车站,造成安全隐患,需要及时采取应急响应措施疏散和转运乘客。本文研究城市轨道交通受突发事件影响而导致运营中断后的应急公交接驳相关问题,以期通过地面公交的联动配合控制突发中断的影响范围,减少乘客的出行延误,维持公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