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葡萄园水氮投入过高、利用率低所造成的资源浪费和一系列环境问题,本研究以鲜食葡萄“红地球”(Eriobotrya japonica)为研究材料,利用15N同位素示踪法进行为期1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设置了4个不同水氮调控处理,分别为传统水氮、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探明了土壤-葡萄种植体系中肥料氮的去向及主要损失途径,构建了有效阻控葡萄园氮素损失,实现了经济和环境效益双赢的调控措施,为葡萄生产的可持续健康发展提供了科学的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持。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土壤-葡萄体系氮素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在461.06kg/hm2左右,各处理氮素主要来源为肥料氮和起始无机氮,然而输出途径各处理表现则明显不同。传统水氮和优化水氮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淋溶损失>气态损失,移动水肥和优化水氮+DMPP表现为: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淋溶损失>气态损失;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能减少43.29、48.92和35.1kg/hm2的系统盈余,气态损失、淋溶和土壤残留三者的氮素输出减少187.10、140.26和161.37kg/hm2。3个减氮控水处理中移动水肥减幅最大。
(2)不同水氮调控下,氮素气态损失(N2O排放和NH3挥发)约占总施氮量的0.85%左右。N2O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H3挥发累积量与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有明显关系。不同处理氮素气态损失占总施氮量的0.77%~0.95%。与传统水氮相比,减氮控水处理土壤N2O排放量降低了27.44%~32.05%,NH3累积挥发量降低了25.27%~42.02%,气态损失总量降低了22.50%~25.64%。优化水氮+DMPP处理气体总损失量减幅最大,减排效果明显。
(3)土壤氮素淋溶中以NO3--N为主,且淋溶液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表层(0-30cm)、根层(30-60cm)和非根层(60-90cm)深度土壤淋溶液总量表现为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移动水肥与传统水氮相比,表层(0-30cm)、根层(30-60cm)和非根层(60-90cm)淋溶量分别减少了1220、1120和396mL,相差最大。
(4)不同水氮调控下,土壤氮素残留量约占总施氮量的25.10%左右。收获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15N丰度值逐渐增加。与传统水氮相比,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分别降低了147.25、107.69和128.64kg/hm2的土壤残留量,提高了18.46%、1.69%和3.10%根系活动层氮素残留比例,其中移动水肥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5)不同水氮调控下,作物吸收量约占总施氮量的19.98%左右。萌芽期、果实采收后和翌年花前,葡萄新生组织(须根、茎、叶片、果实和果茎)对肥料氮吸收竞争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与传统水氮相比,合理的减氮控水并不会造成植株吸氮量差异,反而在着色期和翌年花前提高3.54~21.85kg/hm2的15N吸收量,提高2.77~7.31倍15N利用率。同时在优化水氮的基础上配施DMP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植株新生组织对当季氮的吸收能力。综合二个生育期来看,移动水肥处理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增幅最为明显,表明减氮控水的基础上改变施肥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氮素吸收利用。
综上,土壤-葡萄体系氮素处于盈余状态,氮素去向主要为土壤残留和作物吸收。与传统水氮相比,合理的减氮控水能减低氮盈余量,降低气态损失,降低淋溶量,降低土壤残留量,提高根系活动层氮素残留比例,促进新生组织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并且在稳产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品质。移动水肥处理(施氮量413kg/hm2,灌水量546m3/hm2/次)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综合评价为适用于本鲜食葡萄园的最佳水氮调控措施。
(1)土壤-葡萄体系氮素处于盈余状态,盈余量在461.06kg/hm2左右,各处理氮素主要来源为肥料氮和起始无机氮,然而输出途径各处理表现则明显不同。传统水氮和优化水氮表现为:土壤残留>作物吸收>淋溶损失>气态损失,移动水肥和优化水氮+DMPP表现为:作物吸收>土壤残留>淋溶损失>气态损失;与传统水氮处理相比,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能减少43.29、48.92和35.1kg/hm2的系统盈余,气态损失、淋溶和土壤残留三者的氮素输出减少187.10、140.26和161.37kg/hm2。3个减氮控水处理中移动水肥减幅最大。
(2)不同水氮调控下,氮素气态损失(N2O排放和NH3挥发)约占总施氮量的0.85%左右。N2O累积排放量均随施氮量增加而增加,NH3挥发累积量与施肥量和施肥方式有明显关系。不同处理氮素气态损失占总施氮量的0.77%~0.95%。与传统水氮相比,减氮控水处理土壤N2O排放量降低了27.44%~32.05%,NH3累积挥发量降低了25.27%~42.02%,气态损失总量降低了22.50%~25.64%。优化水氮+DMPP处理气体总损失量减幅最大,减排效果明显。
(3)土壤氮素淋溶中以NO3--N为主,且淋溶液主要集中在夏季(7~8月);表层(0-30cm)、根层(30-60cm)和非根层(60-90cm)深度土壤淋溶液总量表现为随灌水量和施肥量的减少而减少,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少,移动水肥与传统水氮相比,表层(0-30cm)、根层(30-60cm)和非根层(60-90cm)淋溶量分别减少了1220、1120和396mL,相差最大。
(4)不同水氮调控下,土壤氮素残留量约占总施氮量的25.10%左右。收获后,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各处理土壤15N丰度值逐渐增加。与传统水氮相比,移动水肥、优化水氮和优化水氮+DMPP分别降低了147.25、107.69和128.64kg/hm2的土壤残留量,提高了18.46%、1.69%和3.10%根系活动层氮素残留比例,其中移动水肥处理效果最为明显。
(5)不同水氮调控下,作物吸收量约占总施氮量的19.98%左右。萌芽期、果实采收后和翌年花前,葡萄新生组织(须根、茎、叶片、果实和果茎)对肥料氮吸收竞争能力均处于较高水平,且与传统水氮相比,合理的减氮控水并不会造成植株吸氮量差异,反而在着色期和翌年花前提高3.54~21.85kg/hm2的15N吸收量,提高2.77~7.31倍15N利用率。同时在优化水氮的基础上配施DMPP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植株新生组织对当季氮的吸收能力。综合二个生育期来看,移动水肥处理15N吸收量和15N利用率增幅最为明显,表明减氮控水的基础上改变施肥方式能进一步提高氮素吸收利用。
综上,土壤-葡萄体系氮素处于盈余状态,氮素去向主要为土壤残留和作物吸收。与传统水氮相比,合理的减氮控水能减低氮盈余量,降低气态损失,降低淋溶量,降低土壤残留量,提高根系活动层氮素残留比例,促进新生组织对肥料氮的吸收利用,提高氮素利用率,并且在稳产的基础上,一定程度上改善果实品质。移动水肥处理(施氮量413kg/hm2,灌水量546m3/hm2/次)实现了经济和环境双赢,综合评价为适用于本鲜食葡萄园的最佳水氮调控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