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乡愁美学是海外华人文学为中华民族文学传统提供的重要积累之一。离国去家的心灵剧痛,异域羁旅的现实禁囿,使乡愁获得丰富的审美形态,而对文化归属、生命原型等命题的追问,又使乡愁情结上升到哲学的层面。乡愁因乡土而生,海外华人作家在心灵安顿中展开生命的追求,拓展乡土、故国的空间,构建起超越家园之思、国族之愿的乡土观。在海外华人作家笔下,乡愁是个体心灵的回忆美学,它以个人化的记忆展开生命感觉,在“遥远”的多种指向中产生审美的心境距离,呈现“甜蜜折磨”的审美形态。他们在传统的乡愁意象中融入现代的、世界的因素,使海外华人文学中乡愁的美学形态丰富而深刻。
论文选取了海外作家聂华苓为研究对象,试图通过对她所创造的文本世界的解读和对其自身精神世界的剖析来探索乡愁在现代社会,在全球化背景下所体现的现代美学意义。文章首先对传统文化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乡愁情结进行心理机制的考察,说明他们的乡愁实际上是一种渴望回归过去的“回归型乡愁”,他们把过去视为现在的唯一出路,因此对过去是一种较为盲从和迷信的态度。聂华苓的乡愁则是一种包含主体理性思考的反思性乡愁,在乡愁反思中产生一种对全球区域化文化的理想建构,既拓宽了乡愁的内涵也深化了“家”的意义。文章的第二章阐释了聂华苓小说所体现的乡愁情结是站在中西文化边缘的立场上,在全球化背景下对自己母体文化血缘的追溯,对母体文化与异域文化进行审美反思。首先,整个世界向现代文明前进的趋势,使作者看到农业文明旁落的必然性;另外,对西方二十世纪文化内涵的探索使得聂华苓能对本土文化进行反思,她认为文化存在的规定性是使依赖于它存在的人们失去独立性和批判性,乃至失去灵魂而浑浑噩噩存在的根源。因此,她要挣脱文化的制约,去寻找和创造自身的存在和相应的价值观念。最后一章论述了聂华苓小说有着对“我是谁”的永恒思索。在小说中,作者既有着丧失“我之为我”的恐惧,又有着永远流浪的勇气。然而这种悖论关系正是聂华苓进行审美反思的乡愁结果,也正是由于这种悖论性的关系,使得聂华苓产生了对全球和而不同文化的理想建构,也是作者基于对现实痛感的弥补和调节,而最终指向和谐统一的美感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