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会学校是不可否认的历史存在,开启了我国近代新式学堂教育的先河。鸦片战争之后,帝国主义的坚船利炮和不平等条约为迅猛发展的西方资本主义文化开辟通道。传教士漂洋过海登陆山东沿海城市创办新式学校——教会学校,并由此为据点向内陆扩展。早期传教士来华的目的是为了传播宗教以扩大教区、广纳教友。在不断的发展和认识下着手创办教会学校,虽然带有强烈宗教功利目的性,却培养了我国第一代接受西方文明的先进知识分子。传教士在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中起了先驱作用,新式学堂开设音乐课程,出现有别于旧式学堂教育的新样式。学堂重视音乐课程设置,传教士亲手编写音乐教材,例如:《圣诗谱·附乐法启蒙》融入中国曲调,是目前所见中国近代第一部介绍西方乐理知识的具有广泛影响力的著作。登州文会馆是山东众多教会学校的典范,学校音乐教育最具有代表性,创办者狄考文夫妇对我国近代音乐教育事业做出一定的贡献。传教士创办的教会学校是中国学堂乐歌的发源地,文会馆“唱歌选抄”十首乐歌的发现是我国所见最早的第一批乐歌,开创中国学堂乐歌之滥觞。本文通过研究近代以来山东教会学校的音乐教育情况,来反映在这一不可或缺的历史存在下音乐教育的大致情形和特殊意义,通过对近代教会学校缘起及其发展历史全貌的整体考量,重点聚焦在山东的扎根办学及其中小学音乐教育大致情况。从学校课程设置情况可以反映出教会学校对音乐教学的重视,而从日常音乐教学情况可以反映出这一时期音乐课程设置目的和意义。音乐教材的考察反映传教士对音乐教育的重视和所做出的努力。本文最后从促进音乐文化交流改善记谱法、学习西方音乐文化、介绍本土文化和培养音乐领域人才等方面介绍了音乐教育的积极影响。从服务宗教传播、冲击传统音乐方面写出教会学校音乐教育存在的消极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