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社会多元化发展要求社会话语表达的多元化,需要一个承载多元话语的公共平台,而传统的主流媒体由于较多地受到体制的约束,多元话语表达尚且停留在社会的微观层面,对于社会宏观主流问题的涉及就显得有些局促。但是主体性意识已经觉醒和强化的社会公众,却越来越需要这样一个场域来释放其平等参与和自我表达的欲望,于是近年来受体制局限相对较小的互联网就以及开放性和自主性成为社会公众多元话语的公共平台,一个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正在互联网上蕴蓄成型。 一、互联网的基本特征 1.网络空间中的生活疆界 网络空间被喻为电子的新边疆,网络空间中的生活形式堪称虚拟生活。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的出现,强化了人们对"游牧部落"式的虚拟生活的向往,并籍由以此摆脱政治-经济体制的制约。网络空间和虚拟实在的确给予了人们诸多逃脱现实压抑和规范的"自由",但这种"自由"的本质又是什么呢?虚拟沉浸与网络生存是对感性的放纵还是意向和想象层面的解放?网际群体抗议和共谋行动究竟是一种"能动者"的行为还是对现实责任的逃避?而更值得思考的是,在这种"自由"状态下,人们究竟是一个"体验者"、"参观者"还是"流浪者"呢?沉浸于网际的"体验者"们的生活状态究竟是沉溺还是乐不思蜀呢?相互性条件下的合理规范内容的关系,为什么人的动机是稳定的、甚至恒定不变的,而人的生活却灵活可变,可以在不同的社会历史条件下表现出截然不同的规范性内容。 2.互联网的传播特性 (1)讯息海量。 (2)讯息多样。 (3)讯息的不可靠性。 (4)独特的讯息组织方式。 (5)时空的同步性和异步性并存。 (6)交互性强。 (7)开放性。 (8)融合性。 (9)深度参与性。 (10)充分的私密性。 (11)虚拟性。 (12)方便性。 二、网络传播的话语表现方式 1.新闻浏览模式 新闻浏览是网络媒介中最常用的一种媒介形式,它是指网络媒体的使用者利用一定的技术获取网上提供的新闻的过程。在网络媒介的环境下对拉斯韦尔模式作了修改,以便使它适应网上新闻浏览的要求。 使用者新闻网络媒介使用者反馈使用者反馈使用者 除了新闻以外,在(网络媒介)当中大量的讯息的传播都是在同(新闻浏览)(一)样的模式当中进行的,例如资讯、电子邮件等等,仔细想想,就是BBS也是采取这种模式,从一个帖子的发出到跟进,同网上新闻的传播过程基本相同。 2.聊天室模式 聊天室是网络媒介中另一种最基本、最常用的媒介形式,它是指网络媒体的两个使用者之间,利用一定的技术实时地在网上进行相互交流的一种传播形式。将这个模式简化为: 使用者A网络媒介使用者B 3.博克(blog)模式 "博客"(Blog或Weblog)一词源于"Web Log(网络日志)"的缩写,特指一种特别的网络出版和发表文章的方式,倡导思想的交流和共享。博克的话语传播方式并没有多么的超越前文所说的新闻浏览模式。但是,由于博克简易供稿的友好操作以及成功市场推介营造和累积的知名度和关注度,使得博克这个网络新产物能够区别于个人网站和BBS论坛脱颖而出。 三、网络传播的公共领域空间 根据哈贝马斯和其他研究者的观点,公共领域主要具备以下几个标准:普遍参与、平等交流、理性批判、达成共识和相对独立。本论文用两个典型案例检验我国的互联网与哈贝马斯理想模型的吻合程度。在检验了两个案例和海外论坛接近状况之后,笔者认为,当前的互联网不能成为中国的公共领域。原因是:一是政府的网络监管,二是许多我国网民没有理性讨论的习惯。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使用会有更多的民主的机会,积极的政治权力在中国已经得到发展。但是,在公共领域这一方面,现在把互联网作为中国的公共空间有些未合时宜。 四、网络传播的公共话语空间 1.正在崛起的大众文化培育公共话语空间 环顾周遭,可以无需争议的说一个大众文化的时代正在呼啸而来。单一的文化格局被多元化的浪潮拍打得支离破碎,等待接受精英灌输的大众改变了他们的姿态,平等参与的理念植入他们的内心并且得到释放。这样的文化格局成为公共话语空间诞生与成长的土壤。 2.互联网成为汇集民意的新空间 网络的覆盖在中国已达一个相当广的范围,同时网民结构趋于复杂,需要互联网服务的多样化,并且不断更新来满足大众不同时期的需求。此外,网民在特征结构上正在向合理与平衡的方向发展,意味着网民日趋进行理性的互联网。网络拓宽了民主渠道,成为汇集民意的新空间。 3.网络传播与公共话语空间搭建的天然联系 网络的自主性与参与性提供了话语民主的可能性;网络传播的匿名性为多元话语表达提供了宽松的环境和平等的机会;网民中公共知识分子的崛起加强了公共话语表达的理性成份。 4.话语多元的价值判断 多元话语表达为公众提供理想的宣泄通道;多元话语平台为公众提供了一个沟通的理想场域;互联网搭建的多元话语平台成为一个重要的社会预警体系开放的公共话语空间为公众的民主参与提供理想的通道;网络传播的多元话语表达有助于创新型社会的构建。 5.网络公共话语空间与社会主义民主建设 网络上民意的流通与网民的民主参政意识的加强是分不开的,中国公共知识分子及潜在的公共知识分子的舆论监督意识的提升是中国民意表达的新近力量,而网络则为他们提供了一种强有力的手段,使他们的意见表达打破了中国政治民主的潜规则,参政,议政不再是权利意志的体现,而可能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大多数人的民主权利。对于中国民主而言,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推动中国政治民主的进程,也可能危及中国的民主法治建设。然而互联网的特点决定不可能像对传统媒体那样地去把关,与其一味的"防民之口,甚于防川",不如多让它发挥"通民隐,达民情"的作用。 6.全球化语境下的公共话语空间建设 在经济/文化全球化的进程当中,网络媒体和网络传播扮演着不可替代、不容忽略的角色。网络媒介文化实际上已成为全球化进程中的一支重要力量,它对政治、经济、文化和大众生活等多个领域起着组织、整合和导向的作用。有鉴于此,揭示网络文化、传播和媒介在全球化进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在此基础上探讨全球文化传播的战略与技巧,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五、网络监管 自由是网络繁荣的基础,但是没有限制的自由其实就是不自由,因此对网络适度有效的监管是必要的。理想的网络监管应该既要有现实效果,同时又不伤害网络的本质,不扼杀网络潜在的积极价值。 因此,在制定网络监管的政策制度的时候,就需要具备超前的眼光,当前的网络社会尚未成型,网络全部的功能价值仍然没有完全呈现,因此监管的政策就需要为网络的发展留有余地。 笔者认为,当前适度有效的网络监管体系应该由三个层级构成:道德约束法律监管技术监管适用范畴采纳顺序 道德约束居于监管体系的顶层,作为监管的首选,是一种理想境界。法律监管是监管的底线边界,对于网络当中具有明显现实危害的行为需要通过法律手段实施制裁。最底端的层级是技术监管,技术的手段应当作为保底的手段、万不得已而为之的手段。也就是说,只有当道德约束和法律监管都发挥不了作用的时候,才采用技术的手段来实施监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