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长期以来,严重肝外伤的救治较少从动物实验中获益。这与缺乏规范、良好的(大型)动物模型有关。已有的体内钳夹法(“Crush-clamping”)及“体外致伤”法肝外伤模型或存伤情较轻、为非钝性伤,或存死亡率高、副损伤重、可重复性差等缺点。因此,重建“新型”严重肝外伤动物模型具有重要意义。严重肝外伤的救治仍是严峻挑战。利用自行开发的可吸收“腹部实质器官包扎绷带”,对适选病例实施损伤肝叶的包扎治疗可能是一种极有前景的策略。它不但在理论上优于需二次手术、具较多并发症的“纱布填塞”以及死亡率较高的“规则性肝切除”,而且克服了已有“可吸收网套”的诸多不足(如:形态匹配欠佳、费工耗时等)。基于小型猪肝叶解剖特点及前期所建动物模型伤情,本研究将首先验证——与“规则性肝切除”相较,“腹部实质器官包扎绷带”所具有的理论优势。目的建立新型严重肝外伤(大型)动物模型,并利用其研究“腹部实质器官包扎绷带”治疗和“规则性肝切除”手段孰优孰劣。方法制作“MT-1型(远距离点火)爆炸致伤装置”,将爆炸物直接置于拟致伤肝叶表面,在对邻近器官施以隔离保护措施之后,遥控引爆。监测伤后MAP变化及测量肝脏毁损面积S(cm~2)、失血量等指标,用以衡量动物模型的“标准化”程度。其后,应用该法致小型猪Ⅳ级肝外伤(n=8),随机分入“腹部实质器官包扎绷带”组(Group B,Bandage)及“规则性肝切除”组(Group R,Resection),选取手术止血时间(min)、失血量(ml)、术后肝功能恢复(TB、ALT、AST)等指标对比其优劣。结果1、代表小型猪伤后早期(2~7min)MAP变化趋势的回归系数介于-3.94与-9.91之间;肝脏毁损面积为12.19±2.28(cm~2),95%可信区间为[10.66,13.71](cm~2)。2、“包扎”组手术失血量小于“切除”组(86.3±25.0 vs.136.3±29.3,P=0.0407);手术止血时间未显示差异(9.00±3.16 vs.10.88±2.39,P=0.3809);术后即刻“包扎”组AST高于“切除”组(308.7±92.25vs.162.7±39.50,P=0.0270),术后1天“包扎”组AST、ALT均高于“切除”组(400.6±107.26vs.181.7±75.50,P=0.0157、119.3±32.01vs.67.8±16.55,P=0.0289),术后TB无差异。结论成功建立了符合AASTⅣ级伤情、具有良好可重复性、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钝性伤”特点的小型猪严重肝外伤模型。“腹部实质器官包扎绷带”应用于广泛星芒状肝脏损伤暨肝组织无缺血、失活表现时,与传统“规则性肝切除”手段相比具有一定的优势,主要表现为手术失血量减少。